藝術頭條 名家訪談 藝術機構 手工藝術 藝術教育 聯繫我們
您的位置:首頁 > 書畫藝術 > 出版著作 新聞詳情
“白一模型”解構
    | 發佈時間:2015-11-09 17:01:48

 

  “白一模型”解構

  ——規劃文本的規範意義

  眾所週知,城市雕塑是城市的名片,優秀的城市雕塑甚至成為城市精神與文化的象徵。自改革開放之後,隨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物質文化生活不斷提高,城市雕塑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許多雕塑家接手了大量雕塑作品,由於缺乏城市雕塑規劃,也有人過份追逐利益,導致城市雕塑良莠不齊。有關城市雕塑科學管理、合理規劃、持續發展的話題引起政府與市民的關注。城市雕塑是一門藝術,但城市雕塑的建設和管理是一門科學。“白一模型”經過長期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和研究,針對中國城市雕塑規劃現狀提出完備的管理模式可謂當逢其時,有效填補我國城市雕塑規劃理論體系科研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白一模型”現實意義共有三點:一指導性作用,“白一模型”不是坐在書齋裏空想出來的,而是在長期城市雕塑建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和廣闊的可持續發展性,通過大量的城市前期研究及城市規劃分析和城市藝術經濟比較,形成了雕塑規劃設計建設整體性指導高地,有著明確的指導性作用。二理論性作用,“白一模型”依據《中國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等對城市雕塑規劃理論進行了高度的分析與研究,形成涵蓋規劃佈局、分期建設、實施對策等完整體系,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規劃的科學性與嚴肅性。三規範標準參考作用,我國城市雕塑尚處在發展初期,城市雕塑管理無歷史經驗可遵循,“白一模型”具有切實的實用性和清晰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對城市個案的分析研究,對城市雕塑建設管理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一、“白一模型”的理論精髓

  “白一模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法》、《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範》、《公園設計規範》、《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範》以及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制定規劃。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結合城市江河、山林等自然條件,和城市結構、建築、道路及公共場所等人工條件等,從城市規劃建設和城市公共藝術的高度、廣度、深度全方位考慮。凸顯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色,綜合考慮規劃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將現代城市文明與歷史文脈有機結合。統籌規劃並利用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雕塑規劃建設管理機制。達到提高城市雕塑整體藝術水準以及城市文化品味和城市生活環境品質,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之目的。

  “白一模型”總共可分割為五部分來看。第一部分是闡述城市雕塑規劃的基本規則與意義。模型在總則中涵蓋了規劃目的、規劃目標、規劃指導思想及規劃依據、地位和作用、規劃範圍及規劃期限等基本內容。第二部分針對城市雕塑題材元素的遴選。雕塑取材要從城市歷史文脈、文化精神、公共藝術價值取向、規劃集群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産表現等與城市文化有著密切關聯的角度考慮。第三部指出城市雕塑規劃佈局時要根據總體規劃特點進行具體考察,分別從結構、空間、豎向、性質、景觀效果、風格多樣性及生態環保發展等多角度進行立體式分析。第四部分為確保城市雕塑建設順利完成,重點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對分期建設與實施對策進行規劃。確立規劃期限、原則與目標,並對近期、中期、遠期以及願景規劃作出了明確的建議。第五部分講塔、樓、橋、閣和其他古建等“廣義雕塑”的控制、開發和延續。

  二、“白一模型”理論原創性亮點解釋

  1、城市雕塑題材元素

  關於雕塑題材元素的遴選是個十分繁瑣而重要的內容,直接與城市的歷史文脈、城市精神、公共藝術價值取向、規劃集群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表現有密切的關聯。

  城市文化精神與城市的歷史文化、城市風土人情、社會發展狀況有著密切聯繫。城市文化精神主題是城市歷史文脈、地域風情、都市生活等城市特點的綜合歸納,代表城市性格。也是城市雕塑有效題材選擇的精髓所在。

  公共藝術價值取向是以人(社會公眾)為價值核心,以公共空間環境和公眾活動為對象,以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各種媒介形式為載體的藝術結構形態。堅持遵循城市雕塑建設的公共價值、指導價值和創新價值的建設方向理念,城市雕塑作為城市文化形象品牌與對外宣傳名片,無論從人文價值還是藝術審美價值上,都突顯公共藝術的強大功用。不僅顯示它作為文化載體的巨大輻射與推廣作用,而且也顯示了其作為城市各項事業推動劑與敲門磚的作用。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作品,其自身有著多重且複合的價值。價值取向關聯城市現代精神、社會主旋律、積極向上等多方面複雜因素。

  規劃集群彰顯是指城市雕塑規劃須注重城市結構、城市文化等主次關係,採用強化重點、淡化一般的手段,形成有規律、有主次、有韻律、有強弱的城市雕塑交響曲。強化城市公共藝術的渲染力,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心靈震撼,達到寓教于樂、美化城市的目的。

  非物質文化遺産又稱無形文化遺産,主要指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産,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通過雕塑造型而使之長久留住和再現。

  2、城市雕塑規劃佈局

  關於城市雕塑規劃佈局方面,模型分別從結構、空間、豎向、性質、景觀效果、風格多樣性及生態環保發展等多角度進行了立體式分析。在這種嚴謹而科學的分析下,才可以得到最有效的規劃佈局。其中結構、豎向、性質和生態環保發展是規劃佈局中特殊的規劃要素。

  每一個城市都有不同的結構,在進行城市雕塑規劃佈局時要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特點進行認真考察所確定的城市空間結構形態,並據此空間結構形成重點突出、分佈廣泛、特色鮮明、形式多樣、主題明確的點、線、面城市雕塑網路。

  在規劃效果上,要注意幾點。一、豎向高度的比較和控制,取得以點成形、事半功倍的空間視覺效益最大化。同時必須注重周邊道路、廣場、建築等“城市人工建築豎向”空間關係的研究比較,進行科學的豎向空間控制和“建築尺度”的比較,更好地發揮雕塑藝術感染力和空間關係諧調。二、緊密結合城市精神,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緊扣時代文化主旋律,確定科學合理的城市雕塑的性質規劃內容。性質規劃主要根據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性質和職能定位的規劃來制定。三、正確規劃協調區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雕塑規劃以生態環保城市規劃為重點,以生態建設、功能恢復、重點保護、系統管理和單元調控為手段,圍繞生態市、生態區、生態街道、環境優美區塊建設開展系統的規劃。要鼓勵和支援新興的以植物為主的造型藝術雕塑。通過大小喬木等的組合結構,形成生機盎然的生態雕塑群落。

  3、建設規劃分期與實施

  為確保城市雕塑建設順利完成,要進行分期建設規劃。設定近期、中期、遠期的規劃期限,並在城市雕塑總體規劃佈局框架下,結合城市近、中、遠期重大工程建設,擬定雕塑重點建設區域與重點項目。規劃原則上要遵循統籌規劃、分期實施、遠近結合、滾動發展。

  近期建設目標一般設定為3-5年,結合近期城市景觀節點建設情況,基本按五年建設完成;中期建設目標為8-9年,以中期城市景觀節點建設項目為重點,完成近期城市雕塑建設,在十年內基本建設完成;遠期建設目標則為10-12年,重點建設圍繞遠期城市景觀節點,完成中期建設項目,計劃在二十年內完成,為遠景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城市雕塑規劃在分期建設體系中,為提高城市整體藝術水準,規劃提出建立完善的城雕儲備庫和城市主題雕塑公園,加強城市各項精神文化特色及遺址的保護、發掘與修復,努力打造自然、生態的藝術之都的願景規劃。以便推動城市文化發展,開創公共藝術建設新局面,達到科學有效的持續發展。願景規劃的提出給城市雕塑建設帶來了美好的未來。

  4、廣義雕塑的控制、開發和延續

  在城市雕塑規劃過程中,不僅要對城市空間形態進行分析和研究,而且應適當保護或修復現有廣義雕塑。廣義雕塑主要指城市中的塔、樓、橋、閣等古建和具有城市文化精神的“地標”建築。

  首先要重視古建遺址的保護,發展科學技術、弘揚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及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力,使塔、樓、橋、閣和其他古建等“廣義雕塑”得以科學有效的開發和彰顯。在科學保護的同時,對“廣義雕塑”還需做到科學有效的範圍控制,使“廣義雕塑”在城市中能夠彰顯城市文化和魅力。

  其次加強標誌性建築與城市文化的融合性,標誌性建築不僅是一張城市名片,而且體現一種城市精神。俗稱“地標”,與標誌性城市雕塑在城市形象展示等方面具有相同特性。加強城市標誌性建築、重要公共交通場所構築物與城市文化的融合性,發揚城市精神,展現城市魅力。還要彰顯獨特自然地貌的城市公共性,在城市雕塑規劃設計過程中,把保護城市中歷史人文景觀作為必不可少的內容加以考慮利用,以起到彰顯獨特自然地貌的城市公共性。

  白一學術觀念:大美術,大景觀,文以載道、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藝術要有社會責任,藝術之心真善美、和而不同。

  白一學術原創:城市雕塑已進入規劃時代,中國城市雕塑隱性發展,城市思想者、雕塑意象,城市如歌、雕塑藝術語境,城市雕塑須有空間融入性和文化生長性,城市愛心,創意城市。

 

 

來源:     | 作者:    | 責編:王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