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頭條 名家訪談 藝術機構 手工藝術 藝術教育 聯繫我們
您的位置:首頁 > 書畫藝術 > 專題專訪 新聞詳情
余暉:緣結駿馬心繫國
    | 發佈時間:2019-01-03 10:05:57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挂著一幅《萬馬奔騰》,畫上“萬馬”沿著黃河一路賓士,氣勢宏偉,每一匹馬的形態不一,栩栩如生。這幅畫的作者叫余暉,是國家高級美術師,同時也是西泠印社社員。1989年至1996年,余暉擔任西泠印社書記、副主任、副秘書長等職,先後與沙孟海、趙樸初、啟功等3位社長共同主持西泠印社的全面工作。

  日前,中國網記者專門採訪了余暉先生,就其對藝術的態度和人生的美學進行了交流。

  中國網:您在西冷印社工作了十幾年,也為國畫藝術做出很多貢獻,您當初是怎麼和書畫結緣的並且一直堅持到現在的?

  余暉:我出生於黃山腳下的新安江源頭,所以我從小就知道新安畫派,並且會欣賞一些書畫作品。在小學的時候,因為興趣使然,我時不時會在書本上塗鴉,自己創作一些書畫作品。

  初中畢業後,我考入嚴州師範學校,師從壽崇德先生,他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老教育家、書畫家。原本老師準備讓我到中國美院讀書,但後來遇到了文化大革命,這些就都擱下了。

  我中專畢業是恰好有部隊招兵,於是我就到了南京軍區當文化兵。當時文化兵主要負責一些宣傳工作,也和我之前學的東西不脫節。這樣一步一步下來,我就走上了書畫藝術的道路。

  恢復高考後,我考進了南京藝術學院的油畫係。1989年,我回到了浙江省,並且在西泠印社一直工作了三十年。我在大學裏學的是油畫,但當時西泠印社的情況需要側重書法和繪畫,於是我又利用油畫的基礎搞中國畫。

  中國網:我們了解您筆下的繪畫功底深厚,技法全面,並以寫馬見長,大家都稱您“馬倌”,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專注于畫馬的?為了畫好馬您都下了什麼功夫或者有哪些獨到技巧?您覺得要畫好馬和畫其他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余暉:我和馬結緣是得益於部隊裏的生活。1969年我到安徽的白湖農場執行軍農(軍隊裏搞農業的)任務。我們這個部隊團駐的地方正好挨著一個有馬的團。當時無論運送什麼東西都是用馬,馬就是最貼近我們的一個無聲的戰友。一天到晚跟馬朝夕相處,自然對馬産生了感情,對它的性格和品性也了解了很多。

  起初,我先從馬的寫生開始畫,也慢慢熟悉和臨摹徐悲鴻的馬,一步步地練習。然後現在慢慢地走上軌道之後會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我對自己畫馬的要求就是追求個性,因為中國畫講究由點成線,再形成面。在過去,中國畫以線為主,除了趙孟頫和徐悲鴻有一些塊面。但因為我是畫油畫出身,油畫以面組成物體。於是我融合了西方的塊面與中國的以線勾勒,形成了獨特的點線面一體的表現形式。因此我的畫有形體和明暗表現的,有塊面的同時又有線條的勾勒。

  繪畫很多時候都是下意識的行為。就像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任何藝術是無法靠模倣得到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有很多人在畫畫但卻沒有自己的個性,所以不被社會關注。

  中國網: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有一幅您畫的《萬馬奔騰》,從局部來看每一匹馬的形態都不一樣,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此外您還有哪些喜歡國畫作品?背後有什麼意義和故事?

  余暉:這張《萬馬奔騰》是為了習近平主席引經據典而畫的作品,為此我下了很大功夫。這張畫作有八平方尺,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所以這幅畫以黃河為背景,馬群在旁邊往前奔跑,以小見大,展示了中華民族奔騰不息、永遠向前的氣勢。另一張我喜歡的是《蛟龍出水》。四平方尺大,畫的也是馬。馬在古時候也被稱為龍,龍馬在海裏、陸地、天空都能跑。古人在其中寄託了神的信念。這張畫,在筆墨等方面的運用比較灑脫。

  中國網:目前市場上很多書畫作品良莠不齊,導致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鑒賞一幅書畫作品的優劣,您可以和我們談談一幅好的書畫作品應該兼備哪些優點嗎?您覺得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藝術家?

  余暉:首先,如今的藝術市場的確是很混亂,我在《中國畫技法全書》談到,作為欣賞者,關於怎麼辨別真假,首先是看所用紙張的年份,第二個是看他的用材、載體,再一個呢,觀察用的真章是不是常用的,此外所用筆法,都可以看出真假的元素。

  在我看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後裔,每一位藝術家都要加強中華文化道德修養,要有最先進的道德觀念,把藝術用在正道上,要德藝雙馨。其次要從筆墨功夫、立意、傳承三方面理智科學的收藏作品。此外,他的藝術理論必須符合他的藝術作品。

  中國網:書畫這些藝術品離不開市場,但如今書畫市場價格普遍虛高,您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余暉:我覺得現在中國藝術市場的炒價格和虛高是一種不道德、不合理的行為,並且對於藝術家個人前途是有害的。若是不潛心去搞點學問,中國藝術就會自然而然地衰退,沒有真功夫、真筆墨,也不會有好作品。

  當今藝術市場有幾大怪。一怪是評畫不説壞,一片叫好,沒有藝術批評。第二怪是假品贗品滿天飛。第三怪是炒畫無底線。一張畫可以炒出天價。我那時候在西泠印社,一張畫稿費才五十塊錢,而現在某些人一個字就五萬八萬十萬,一幅字幾百萬。

  在我看來,他們對藝術的理解非常膚淺,如果藝術創作只是為了錢,有錢就畫,那作品也就不講品質而講數量了,數量就講畫的大小了,我們在對待藝術的態度上也會更加敷衍和浮躁。

  中國網:現在很多孩子都從小學習國畫,但是能堅持到最後並把繪畫作為職業的人少之又少,那您對於當下的書畫學習者有什麼建議嗎?

  余暉:現在很多小孩子很辛苦,在我看來父母不必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因為首先這些事是可以通過別的辦法變通的,第二是你沒有必要一定要孩子在這個年紀學會那麼多,這個是一個概念問題。孩子的身體是最要緊的,要是把身體搞垮,那麼一切都將是零。

  比如説美學的問題,不是每一個學畫的人將來一定要成為一個藝術家嗎。説不定大學畢業他就改行了,但是,美學的基礎知識是需要的。這一點學校可以通過進行一些講座,或者是開設別涉及到美學的規律的課。這個應該是國家、學校應該考慮的問題。要弘揚中國文化,我們就需要知道一些書法和基本的繪畫知識。

  中國網:我們知道您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十分熱愛,並且常常把自己的作品帶到國外展覽,那您覺得我們應該何推廣我們的國畫,讓世界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我們自己國家的藝術之美呢?

  余暉:我認為這個事情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事情,我非常主張弘揚和傳承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唯有的,周邊的國家都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歷史悠久、獨特魅力的中國文化一定要弘揚出去,各種文化都有各自的基因,每個國家文化都不是一樣的。如果我把阿爾卑斯山比作油畫和水粉畫,那它可以達到頂峰;同樣的,我把中國畫比作喜馬拉雅山,我也可以達到頂峰。各自達到,為什麼不去努力呢?為什麼要牽強附會的融合呢?

  中國畫就是水墨為主,以線為主,西洋畫就是油彩為主,用油來調的,這是兩碼事,怎麼能混淆而談。所以作為中國畫的品類,絕對不能失傳,它對世界是很有影響力的。中國畫要保持中國書畫的基因。

  中國網:您接下來有沒有什麼在書畫創作上要繼續完成或者計劃的事?

  余暉:我目前正在主筆《中國畫技法全書》,要把中國幾千年的繪畫和書法,把這些元素理出來。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律的,歷史上這麼多大家,已經總結了很多繪畫中的有意義的經典元素,也就是詞條。比如説,“入木三分”“萬花叢中一點紅”,都是在表達繪畫方面一种經典的經驗和語言。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雖然工作量可能不現實,但這個書畫卷完成之後,我還要完成中國書法卷。因為我是覺得進行我們這方面的工作太缺乏了,而且再不重視的話呢,我們的書法和繪畫也會越來越淡薄,到慘澹無力,最終被人家文化所代替。沒有精神支柱,經濟政治也將會崩塌。所以我不僅僅希望是我自己在做這件事,我非常希望大家都能做這個事。

  余暉人物名片:

  余暉,1947年出生,筆名越山人。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西泠印社原書記,副主任(法人代表)、副秘書長、出版社主任、主編。1983年加入江蘇省美術家協會,1991年轉入浙江省美術家協會,西泠印社社員,國家高級美術師。

  余暉作品欣賞: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李佩 唐琪 張奇 黃楚涵    | 責編:張雲松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