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數字浙江 新聞詳情
人工智慧,真進學校了?
發佈時間 | 2023-11-17 10:07:57    

   近日,澳大利亞教育部發佈了一個讓教育界驚訝的消息,人工智慧工具包括ChatGPT,將於2024年起可以在澳大利亞所有學校中使用。此外,英國也明確人工智慧應用於教育的立場,比如尋找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改進教育和減少教師工作量的機會。

  人工智慧如何在教育界應用,一直是個爭論不斷的話題。今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發佈了一份《在教育和研究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指南》,這是ChatGPT生成以來、用戶突破100萬時頒布的首份指導性文件。

  一個又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消息,讓人目不暇。那麼,人工智慧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邊界在哪?

  01 還是來了

  對於人工智慧,澳大利亞教育部門曾經是拒絕的。自去年年底 ChatGPT 發佈以來,澳大利亞教育部門一直在努力解決如何應對該技術的問題,從將其作為學習工具,到全面禁止,再到回歸傳統的紙筆考試。由於對隱私和抄襲的擔憂日益嚴重,除南澳大利亞外的每個州和地區都採取了暫時限制公立學校使用 ChatGPT 的措施。

  不僅僅是澳大利亞,ChatGPT問世以來,各國教育部門一直在應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與挑戰。比如美國紐約、西雅圖、洛杉磯等地的公立學校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印度班加羅爾RV大學禁止在原創性作品中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慧工具,並對學生隨機檢查;法國巴黎政治學院要求學生在使用ChatGPT及其他人工智慧工具時,將其作為一項外部來源明確説明,否則將受到懲罰。

  各國教育部門的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風。這些年關於人工智慧的爭議一直沒有間斷,尤其是當它們應用到教育領域。其中最主要的擔憂是,由於ChatGPT在資訊搜索和歸納、對話、寫作、翻譯等方面的表現出色,且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ChatGPT面世後被迅速視為做作業、寫論文、寫代碼的利器,由此引發了教育界和學術界對ChatGPT“助攻”學術造假的擔憂。

  那麼,為何澳大利亞教育部門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澳大利亞聯邦教育部長傑森·克萊爾 (Jason Clare)在接受採訪時給出的理由是,ChatGPT“不會消失”,它已成為類似于“計算器或網際網路”一樣的存在。“我們必須學會如何使用它,私立校就在用,全國各地的孩子也都在用它做作業……老實説,現在是時候追趕了。”

  為何對人工智慧向來保守的教育界突然打開了口子?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陳殿兵近年來一直關注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應用話題。“一是方便使用。這些人工智慧對一些機械性的、可替代性屬性的工作,有著超越人腦和人工的優勢;二是資本的推動。大眾已經被資訊技術以及相關産品所影響,並不斷陷入。”陳殿兵説。

  無論如何,人工智慧就像時代的浪潮。它來了,並逐漸席捲著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02 邊界在哪

  人工智慧在教學中如何運用?可以運用到什麼程度?不少教育界人士也一直在進行相關的探索。

  “我在寫工作報告的時候以及會議記錄的時候會使用ChatGPT等工具,但是在一些原創性的工作如論文撰寫等,明確拒絕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並且要求學生尤其是研究生不能使用這些工具。”陳殿兵説,人工智慧的確給教育帶來了變化,但技術與教育的關係應該是支援而非替代的關係。尤其是學校對學生人格的浸潤,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以及提供情緒體驗,無法替代。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斌曾在採訪中表示,他曾在課程中引入了ChatGPT。學生們閱讀趙斌推薦的前沿文章後向ChatGPT提問,當然他們也要憑藉自己的知識積累和判斷力鑒別ChatGPT所給出的答案。“隨著人工智慧的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正視它對教育産生的影響和挑戰。假如教育不能永遠將人工智慧排除在教學之外,那麼我們勢必要將其轉變為教學工具,我的課程經歷也許能作為一種探索和嘗試,為即將到來的教育變革做些準備。”趙斌解釋。

  教育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在其中有知識的儲備、有思維的訓練、更有人際交往的互動等等。因而在面對人工智慧時,也需要考慮得更加全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馬諾斯·安東尼尼斯(Manos Antoninis)表示,教育行業需要“教導孩子們如何在有技術和沒有技術的情況下生活”。“讓孩子們學會從豐富的資訊中篩選出他們所需的內容,同時忽略不必要的資訊;讓技術為教學提供支援,但永遠不要讓它取代教學中的人際互動。”安東尼尼斯説。

  更有教育界人士看到了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背後存在著巨大的解釋“黑箱”,一旦語料庫受到“倫理的污染”或“數據投毒”,將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産生危害。

  因此,當人工智慧進入教育領域,更重要的一點是規範。在結束不久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上,人工智慧如何規範也是專家學者們頻頻提到的熱點話題。“為人工智慧制定框架是兜住底線,我們也應該反觀自身,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素養理解並規範它們。”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網絡中心副主任李星認為。

  70多年前,當“人工智慧之父”艾倫·麥席森·圖靈提出“機器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時,未來還一片混沌。

  如今,未來已來,我們準備好了嗎?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姜曉蓉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