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新經濟 新聞詳情
鋼琴退熱的“冷”思考
發佈時間 | 2024-01-17 09:23:25    

   “鋼琴銷量斷崖式下滑”衝上熱搜。

  鋼琴,頂著“樂器之王”的光環在中國風靡盛行了近百年,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鋼琴生産國和出口國。但仿佛一夜之間,鋼琴突然不火了,學琴的人仿佛憑空消失了。

  鋼琴銷量暴跌的背後,是學琴的孩子逐年減少,教培行業的下滑,以及鋼琴神話的破滅。但業內人士表示,這也是市場運作規律,退熱也並非全是壞事。

  鋼琴銷量下降一半以上

  學琴的“中間”在消失

  2023年下半年,大易琴行創始人鄭永紅突然一連接到了好幾位鋼琴老師的應聘申請,他們中,有的人獨自開工作室,2023年發現招生實在太困難了;有的人剛剛從其他機構出走,因為幹了好幾年的琴行倒閉了……鄭永紅看著這些光鮮亮麗的履歷陷入了為難,一方面,他很想幫助他們,另一方面,琴行的鋼琴老師已然飽和,而且隨著更具性價比的樂器走紅,鋼琴業務呈現收縮趨勢,他只能婉拒了他們。

  從他們惋惜的眼神中,鄭永紅感受到了鋼琴行業的寒意。鄭永紅從事音樂教育已經17年,他説,2023年一整年鋼琴、培訓行情的下滑程度“前所未見”,而且未來幾年可能更難過。

  “我所知道的鋼琴廠家、琴行,在2023年的銷量普遍下降了一半以上。”鄭永紅説。

  鄭永紅表示,他感受到的現狀是學琴的“中間”在消失,而金字塔尖的高端業務其實影響不大,以大易琴行為例,杭州九家門店,銷售的是大幾萬到百萬級的德國進口鋼琴,生源大多來自私立或雙語學校,他們的業務量以及續課受影響程度不大。而以價格優勢為主導的小型教培行業和國産鋼琴廠家則收縮嚴重。尤其是銷售2-5萬元鋼琴的中低端琴行,受到的衝擊尤為明顯,有的業務收縮了八成,難以為繼。

  “中間這塊區間的買家原來絕大多數都是我們平時所説的‘中産’那些人。” 鄭永紅解釋,鋼琴並非“剛需”,2023年受經濟形勢影響,許多“中産”都面臨著收入銳減的境況,鋼琴本身價格不菲,培訓也貴,不少家庭開源節流,首先砍掉的就是鋼琴。

  另一方面,二手鋼琴流入市場,對於鋼琴銷售的業務也相當大。在閒魚上,轉讓鋼琴的賣家很多,價格從4千到2-3萬不等,標簽裏描述最多的是“基本沒用過”、“孩子練了幾個月,不喜歡,放棄了”。一名來自合肥的女士表示,“兩年前花了2萬多買的鋼琴,用盡各種方式孩子打死不練,現在閒置了,佔地方,6000元出。”

  據最新數據,鋼琴在閒魚平臺上的搜索量周同比增長近70%,“對於不少家長來説,二手鋼琴成色新,價格也低,在孩子的興趣還不確定的情況下,確實是不錯的選擇,衝擊新鋼琴銷量也很明顯。”鄭永紅説道。

  30元每月線上,100元一節到府

  鋼琴培訓走下“神壇”

  一方面是萎縮的鋼琴銷量,一方面是越來越“親民”的鋼琴教培市場。

  在小紅書上,檢索鋼琴教學,會發現有的鋼琴培訓價格低到簡直是“用愛發電”。安徽的汪女士,線上提供30元/月的線上教學,四節課,每節課一小時,可以提供一對一指導、糾錯,她展示的資歷是MFA鋼琴演奏碩士,有著十多年的教學經驗,還是某青少年鋼琴大賽的全國初賽評委。

  提供線下一對一到府服務的鋼琴老師也不在少數,主流的價格是3、400元/節(45分鐘)左右,也有資歷不深的老師願意以90元(初級)、110元(中級)的價格提供到府服務。

  鋼琴到府教學的工作其實並不容易,是許多老師不得已的選擇。“教鋼琴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光鮮亮麗。”在上海從事到府培訓的樂樂(化名)告訴記者,他曾經任職于知名的全國連鎖機構——英皇國際音樂中心,英皇倒閉後,他做起來到府培訓老師,期間受過的委屈、氣氛、卑微難以名狀。印象最深的是,曾經有一次颱風天,他推著電瓶車冒著大雨到達學生家裏後,吃了閉門羹,才知道家長忘了課程安排帶著孩子出門了。

  音樂的本質是享受與熱愛

  “鋼琴熱”褪去,消費回歸理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一台鋼琴由海運經上海、寧波一帶進入中國,此後便開始在達官顯貴中開始流通,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來到中國進行巡演,將鋼琴的熱度推上高潮。

  在中國,學鋼琴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財富、地位、品味以及生活的品質。家長們都相信,如此優雅的藝術形式、動人的音樂篇章,一定可以培養孩子的“貴族”氣質,陶冶情操。但他們或許忘了,學鋼琴最簡單也最重要的“初心”——熱愛和享受音樂。

  在鄭永紅看來,鋼琴遇冷也並非全是壞事。鋼琴銷量的斷崖式下滑有諸多原因,比如全球性的經濟下行,生育率的降低,但更多的是,教育理念轉變和消費的理性回歸。

  “以前一問家長為什麼給孩子學鋼琴,好多人都是‘你學我也學’,跟風和攀比的情況比較嚴重,但現在明顯是跟風的少了。”鄭永紅説,現在的家長更願意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選擇適合的樂器和課程,隨著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國樂也逐漸走強,“最明顯的轉變是,選擇鋼琴的孩子少了,但選擇吉他、古箏、古琴的孩子在逐年增加。校外,還有很多孩子會將業餘時間投入到體育、編程等項目中去,總的來説,興趣培養的選擇變多了。”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買鋼琴學鋼琴,並不代表家庭物質豐富,或是音樂氛圍搭建得就好,或許趁著鋼琴熱的褪去,人們能夠更冷靜地思考音樂對於未來教育的影響,更關注和享受音樂本身的樂趣。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王靜 樓純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