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新經濟 新聞詳情
"亞運經濟"火熱升溫 變賽事流量為發展增量
發佈時間 | 2023-09-30 13:42:58    

   賽事紅利並非大城市的專利,各地要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産業資源,深入推動群眾體育的普及,持續完善體育設施,打造群眾體育品牌賽事,用好看的賽事、好吃的美食、好玩的美景吸引各方遊客。

  浙江已進入“亞運會時間”。賽場內,體育健兒競技正酣;賽場外,“亞運經濟”火熱升溫。據預測,亞運會期間,杭州將迎來近年來最密集的遊客潮,外地遊客量將超過2000萬人次。攜程數據顯示,“十一”期間,杭州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近5倍,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超8倍。

  大型體育賽事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在消費帶動和城市活力方面最為直觀。作為亞運史上規模最大、項目最多、覆蓋面最廣的一屆亞運會,杭州亞運會參賽運動員人數超過1.2萬名,再加上技術官員、媒體記者等,總規模達3萬餘人。亞運會疊加中秋國慶黃金周,來自國內外的大量觀眾和遊客將直接促進交通、住宿、旅遊、餐飲、購物等消費。除主辦城市杭州外,寧波、溫州、湖州、紹興、金華5個協辦城市及其他周邊城市,也有望迎來客流高峰。

  剛剛結束不久的成都大運會,提供了一個便於觀察的參考。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數據顯示,大運會期間,成都零售業銷售收入增長21.6%,開票戶數增長22.8%,住宿業、餐飲業銷售收入分別增長57%、42.3%。賽事經濟的紅利不僅體現在文旅,還將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激起漣漪。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大型體育賽事是城市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綜合體現。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舉辦世界級、亞洲級、國家級的體育賽事,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能級、拉動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北京冬奧會創造了豐厚的冬奧遺産,“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願景變成現實,極大地促進了北京、張家口等主辦城市的更新和升級發展,昔日冬奧賽場成為市民健身休閒場所和城市新地標。此次亞運會,杭州堅持“綠色、智慧、節儉、文明”的辦賽理念,把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增進民生福祉緊密結合在一起,讓亞運會變亞運“惠”。據浙江省測算,2016年至2020年,籌備亞運會對杭州市GDP的拉動量約為4141億元,佔同期GDP的7.6%;對財政收入的拉動量約為1033億元,佔同期財政收入的8.2%;對就業人數的拉動量約為67萬人,佔同期就業人數的2.4%。

  賽事紅利並非大城市的專利,也不是只有“高大上”的賽事才能點燃大眾熱情。小城市只要充分發揚自身特點,同樣有機會打造“爆款”。當前,我國體育健身運動正向著全民化、常態化、休閒化方向發展,文體旅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今年以來,廣東龍舟競渡火爆出圈,多地馬拉松賽回歸,貴州“村超”更是成為現象級鄉村體育嘉年華。“跟著賽事去旅行”變成了旅遊新時尚,並呈現出“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消費”的特點。體育引流搭臺、文旅項目唱戲,體育賽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我國體育産業發展潛力巨大。根據《“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到2025年體育産業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將超過2.8萬億元。做好“體育+”文章,將體育賽事帶來的“流量”轉變為文旅消費的“留量”和經濟發展的“增量”,一方面,要結合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重大體育賽事,深入推動體育與文化、旅遊、康養等産業融合發展,進一步促進體育及相關消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因地制宜揚其所長。貴州“村超”的火爆並非天降熱搜,而是厚積薄發的結果。各地要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産業資源,深入推動群眾體育普及,持續完善體育設施,打造群眾體育品牌賽事,用好看的賽事、好吃的美食、好玩的美景吸引各方遊客。下一個杭州機會難求,下一個貴州或許就在不遠。

來源:經濟日報    | 撰稿:熊麗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