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
王樹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
“古代中國南北水運交通閉塞,那時的人們能傾力開鑿大運河,猶如在無鳥之鄉看到蝙蝠飛翔一般。”王樹理表示,大運河的開鑿是古代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敢於突破進取的表現。作為一條承載國家歷史的人工河流,大運河具有鮮明的中國內涵和包容、開放的文化張力。通過人工河流解決運輸問題,打破交通運輸障礙,形成聯動南北的漕運大動脈,體現著中華民族值得弘揚的實幹精神和敢打敢拼、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
“在古代,某種意義上,大運河也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不僅促進了沿線各地經濟發展,也促進了語言文化的交流。以山東臨清為例,其地方語言就有別於其他山東地區,融合了多地區口音的特徵。”王樹理介紹,運河與黃河的打通也讓東方文明與從古絲綢之路引入的西方文明在運河兩岸交融,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文化現象,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好故事。比如,數千里之外的波斯貓在運河兩岸繁衍了新的“家族”,藏傳佛教人士使用的哈達從明朝開始就在山東的運河城市生産,一些少數民族也定居在了運河沿線的城市書寫著多民族和諧共榮的篇章。
近年來,隨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綱要》的頒發,大運河沿線紛紛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研究與開發。王樹理指出,大運河歷經數千年,其蘊藏的價值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當今運河研究,應著眼于深度挖掘運河文化內涵,講好大運河故事,更好地傳承大運河所蘊含的民族精神。
“講好大運河故事,是新時代民族復興、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的重要傳播方式;挖掘大運河文化資源,對我國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王樹理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