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皓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原院長
張廷皓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原院長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必須將保護、傳承、利用,三個工作統籌好,把這三個工作放在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戰略裏面去考慮,和發展總目標聯繫在一起統籌。這是對我們整個文物保護上面的新要求。”張廷皓表示。
“這次統籌,是通過省部級聯席會議的形式來加以統籌的。這個統籌裏面,全國政協起著破堅冰的巨大作用。針對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産是整個文物保護裏面的階段性目標。實際上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以後,大運河文物保護才走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張廷皓認為,運河沿線各省市在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大原則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別是對於保護基礎性作用認識還不足,問題不少。一些地方工程破壞老河道,嚴重影響了大運河遺産整體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環境風貌。問題産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運河保護的規劃執行不嚴,對攻堅管控要求不統一,而且缺乏各層級的協調機制。”
“比如,大運河沿線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聊城,不經批准,肆意拆建,大範圍遷出原住民,把延續經濟文化傳承的生機勃勃的城市變成類似影視基地的舞臺,晚上商戶下班以後這裡就成為空城,類似情況在運河沿線的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也有發生。”
“由於歷史和其他原因,大運河遺産和文物保護認知始終比較薄弱,嚴重影響了綜合研究和保護傳承利用的效果。當前大運河保護髮生問題,大都是監測不落實,反應不靈敏,資訊不暢通造成的。文物局管理的大運河文化遺産監測中心要求這些資訊要一個月匯總上報一次。面對目前比較嚴重的建設性破壞,這種方法只能是’事後諸葛亮’。”
針對存在的問題,張廷皓建議總結完善推廣嘉興經驗,把大運河保護相關的監測要求納入到航道水環境管理的共用共用監測體系,“保證資訊做到實時、及時,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建成監視迅速、反應靈敏的監測體系。”
“總的來説,希望能夠制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建設的規劃綱要執行導則和評價標準,以防止建設性破壞。”張廷皓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