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鄉村振興
水載文旅舟 融入新藍海——益陽南縣廠窖鎮鄉村振興路
作者:周彥雲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6-08 14:11:44責任編輯:

伴水而生、因水而殤,位於湖南南縣西南隅、洞庭湖北岸的廠窖鎮與大多數湖區鄉鎮一般,與水有著相伴相生的悠久故事,卻也曾因三面環水的半島地勢遭遇過難以磨滅的洪澇傷痛。隨著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廠窖鎮依託環抱鎮域的大江大河所給予的物質和精神饋贈,造起了“文旅舟”,融入到南縣湘鄂邊消費“新藍海”的發展格局中,乘舟依水而興。

水潤五穀 更活蝦蟹

澧水、藕池河環抱,境內河網密布,水源豐富、良田萬頃,是廠窖鎮伴水而生、魚米歡歌的歷史寫照。然而,吃得飽肚子卻致不了富,遇豐則矣、遇荒難度,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一度讓廠窖鎮經濟不溫不火,群眾生活與富足始終差上了一步。隨著黨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提出,廠窖鎮理清思路、盤活資源,瞄準了相依相存的水資源。恰逢南縣大力推廣稻蝦生態種養,廠窖鎮積極響應,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在政府引導、合作社帶動下,大量村民因稻蝦致富,貧困戶因稻蝦脫貧。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始終是産業發展的關鍵,而産業又是脫貧攻堅勝利後鄉村振興的關鍵,如何讓産業更進一步,廠窖鎮依然瞄向了水,有了陽澄湖“蟹逅”洞庭水的故事。

湖南省騰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世燕回到家鄉南縣前一直在香港等地打拼,在南縣吹響全面脫貧攻堅號角時,胡世燕懷揣著報效桑梓的熱情回到廠窖鎮開展稻蝦生態種養。從商人到農民,胡世燕起初只能依葫蘆畫瓢,讓她的稻蝦産業一度受挫。2019年,她奔赴南開大學全職學習,找到了“小球藻”“光合菌”輔助種養的生態妙招,讓她的稻蝦産業迎來重生,同時惠及鄉里。

蝦兵蟹將相伴行,洞庭水能養蝦怎麼不能養蟹?在稻蝦産業穩步盈利後,胡世燕找到了廠窖鎮政府,表達了想依託廠窖豐富水資源開展螃蟹養殖的想法。廠窖鎮當即邀請專家對水質、土質進行檢測,顯示與陽澄湖中華絨螯蟹原生地條件高度相倣。2021年2月,在廠窖鎮政府牽線搭橋下,胡世燕的湖南省騰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陽澄湖拙蟹園簽約,在城西村打造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鄉村振興促進中心中華絨螯蟹種苗洞庭湖培育基地。

以水為媒,蝦蟹共稻,隨著生態養殖技術的不斷探索更新,胡世燕的蝦蟹稻産業蒸蒸日上,蝦蟹魚等水産一年四季均有産出,加上稻蝦米、稻蟹米的收益,最高畝産可達12000元。

有了大戶帶動,廠窖鎮在水文章上持續揮毫潑墨,通過讓技術進村入戶,大力推廣稻蝦、稻蟹、稻魚等“水産+水稻”生態種養模式,糧食穩定壓艙,水産效益顯增,畝平均收益增長30%以上,産業振興初見成效。

文旅作舟 載憶前行

1943年5月,侵華日軍為打通宜昌至武漢的長江航線,奪取中國糧倉,發動江南殲滅戰。國民黨第73軍等部主力1萬餘人及2萬多難民被日軍堵截至廠窖鎮,加上當地2萬居民,共5萬餘人被圍困在三面環水、南北長10幾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的狹長半島上。5月9日至12日,滅絕人性的侵華日軍在廠窖殘殺中國軍民3萬多人,犯下了僅次於南京大屠殺的殘酷罪行。為銘記慘痛歷史、緬懷遇難同胞、傳承英烈精神,南縣在藕池河畔立起了高19.43米的紀念碑,尋訪倖存者,收集歷史物件和照片,建立起了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

如今,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已經在縣鄉兩級的努力下,成功獲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及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等榮譽稱號,廠窖鎮也在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中,將紅色教育作為特色産業著重發展,並充分結合天星洲等濕地自然風光和廠窖農民畫等民俗文化,走出文旅融合發展之路,2021年全年接待旅遊人數123萬,同比增長3%。

 

紅色記憶是廠窖鎮的底色和名片,也是發展的契機,把這艘底色為紅的文旅舟做穩做強,不僅能進一步盤活鎮域經濟,也是紅色基因傳承必不可少的承載。為此,紀念館正積極申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計劃投資8000萬元,逐步完成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遊客服務中心、民族路、研學基地、千人坑遺址和廠西線綠化景觀帶建設,並著力構建“一路一商一中心”小城鎮發展格局,為文旅産業完善基礎設施,為集鎮居民提升生活品質。

明珠西望碑聳立,鷺舞碧海現天星;

紅色記憶因猶在,綠洲依依圖振興。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而産業發展在精、在特。依託豐富水土資源而發展“水稻+水産”生態種養模式以富民,形似半島的鎮區化作紅色為底的文旅輕舟以強鎮,再積極融入南縣以文化旅遊和日常消費為核心所打造的湘鄂邊消費“新藍海”,伴水而生的廠窖即將依水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