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研究員主持“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學術論壇”第二屆年會開幕式。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2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學術論壇”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衛東研究員指出,“一帶一路”本質上是新型全球化道路,是中國引領的全球化道路,其全新的理念在於“包容性全球化”。目前,“一帶一路”建設已進入平穩期和追求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正在引領包容性全球化新時代。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和建設10週年,主題為“一帶一路這十年”的“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學術論壇”第二屆年會近日在北京舉辦,圍繞“一帶一路”與新型全球化、如何推動“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等議題,劉衛東在年會期間接受記者採訪,對此進行分析和解讀。
他説,“一帶一路”引領的新型全球化道路主要有五方面特徵:首先,通過改善互聯互通來促進發展是精髓;其次,政府間平等合作是標誌;第三,基礎設施建設是優先合作領域;第四,民生是根本,重視民生援助與民生工程;第五,綠色是底色,強調新發展理念。
推動這條新型全球化道路,需要新的全球化理念,這就是“包容性全球化”。其主要內容包括:增長的包容,即全球化要照顧到基層和弱者,而這需要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有為政府;設施的包容,即主動幫助欠發達地區改善互聯互通、創造發展機會;道路的包容,即發展道路的多元性,不同發展道路自由對接,不照搬已有發展模式;參與的包容,即秉持“開放包容”和“平等互利”的理念,以及“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大家平等參與;文化的包容,即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要有“和而不同”的文化觀念,在維護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共謀發展、共求繁榮、共用和平;環境的包容,即共同關注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劉衛東強調,當今世界需要包容性全球化,而“一帶一路”則是推動包容性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引領性框架。它非簡單延續以往的經濟全球化道路,而是全球化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其中的突出特徵是融入了“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
同時,實現包容性全球化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真正實現“共商共建共用”和互利共贏,包括需要企業轉變經營觀念,更加重視中外之間的制度和文化差異;更加重視所在國家、地區和社區的收益和獲得感;更加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劉衛東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産物,也吸收了西方國家現代化的有益經驗,這是中國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發展道路,其他國家可以借鑒但無法照搬。因此,亟需加強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研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新發展理論,推動各國發展知識的連通。“所謂發展知識連通,指發展背景、發展道路和發展理論及其具體行動的交流互鑒。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一帶一路’建設的高品質發展”。
他表示,通過與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用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進入平穩期和追求高品質發展新階段,面對少數西方國家的抹黑和對衝行為,共建過程中出現一些畏難和退縮的聲音,也有一些不知所措的感覺,需要正確理解這些對衝行為,以包容性全球化來有效化解。
面向“一帶一路”下一個十年和更長遠未來的建設與發展過程,如何正確認識風險、真正做到發展與安全的統籌?中國要提供什麼樣的國際發展知識?……“這一切離不開學術研究的支撐,‘一帶一路’學術研究目前太薄弱,包括沿線地理國情和國際發展知識等研究都亟待加強。”劉衛東呼籲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