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共産黨對外開放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一帶一路”為世界提供了以互聯互通推進新型全球化的確定性,提供了中國以高水準對外開放實現高品質發展的確定性,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帶一路”的底色是文明互鑒、開放合作,通過共商共建共用增強各國發展動能,推動經濟全球化不斷向前,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
以開放紓發展之困
開放是構建美好世界的必然要求。今天,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劇,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戰。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的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的力量。在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共建“一帶一路”以實際行動對衝貿易保護主義,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格局。
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到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38.6%,超過七國集團國家貢獻率的總和。在這一時期,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實現了經濟協同增長,這有賴於雙方密切的貿易投資往來。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約12萬億美元,對後者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超過1400億美元。
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跨越地理限制、突破文化差異、融合發展需求的開放式、全球性合作平臺,並將扎紮實實地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重要貢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也是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過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現代化鐵路網、高速公路網、自動化港口和機場等項目的落地,助益高水準互聯互通;在貿易投資方面,領域的拓寬、結構的優化、方式的創新、便利化水準的提高等,助益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格局;在制度保障方面,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深化,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的提升,助益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形成。
以開放匯合作之力
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涵,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單邊制裁、極限施壓以及“築墻設壘”“脫鉤斷鏈”等,都無助於營造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無助於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美國2022年8月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已嚴重擾亂國際貿易投資,甚至受到歐盟、日本、南韓等反對。世界貿易組織估計,如果全球經濟分化成兩個貿易集團,從長遠來看,將降低國際分工專業化水準和技術溢出效應,導致全球GDP減少5%。發展中國家會因此失去參與全球生産網路的機會,難以提升勞動技能、分享科技發展紅利,無法改善人民生活水準;對於發達國家而言,商品價格的進一步提高無疑將加劇通貨膨脹。
“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打造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規則標準的“軟聯通”以及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截至目前,中國已經同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基本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具體合作項目做到了原料本土化、就業本地化、標準國際化、管理全球化。例如,印尼德龍工業園採取本土化戰略,就地開採鎳礦石加工成鎳鐵坯,再就地加工成不銹鋼,産品的工業附加值大幅提高,僅2021年就在印尼納稅超過30億元人民幣。同時,通過技能培訓,帶動本地4萬餘人就業,佔員工總數八成以上。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涉及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和國際金融公司(IFC)四方貸款,需要滿足巴政府、三峽集團、IFC等多方的要求。項目方融合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形成了一套具有國際化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管理體系。根植于匯集合作之力的土壤,“一帶一路”項目不斷開花結果。
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持續在開放中促合作、謀共贏,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首先,要夯實合作機制,推動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更好發揮作用,擴大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機制的影響力,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其次,要拓寬合作領域,在強化傳統貿易投資領域合作之外,加強國際安全合作、國際反腐合作、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特別是要推動數字創新合作。最後,要提升合作理念,以合作成果矯正意識形態偏見,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以開放聚創新之勢
開放是中國新發展理念的核心內容,是全球創新發展的動力保障。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雙輪驅動,而自主創新又需要開放環境。從“李約瑟之謎”到“錢學森之問”,中國近代“受制於人”不無與創新不足有關。中國經濟要不斷發展,創新就是重要的驅動力。
開放帶動創新。“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一項創新,正帶動著科技創新。北斗系統覆蓋巴基斯坦、沙特、緬甸等30余個共建國家,提供精準可靠的定位和導航服務;風雲氣象衛星幫助發展中國家預測自然災害;中國將與阿聯酋等發展中國家在航太領域深度合作,助力後者實現“探月”夢想。在數字創新領域,“絲路電商”朋友圈不斷擴大,2022年一季度中國對沿線國家和地區跨境電商出口增幅達92.7%。在創新平臺建設上,科技部批准建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整合各國學科優勢,建立産學研的全面長期合作,涵蓋醫學、生物、農業、生態、可再生能源等諸多領域。
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開放創新的堅實平臺基礎,助力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首先,夯實國際科技交流平臺,充分利用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全球發展促進中心等已設機構,推動構建全球發展知識網路,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其次,積極探索更加多元的合作領域,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使中國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廣闊舞臺。最後,通過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底氣、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以開放謀共用之果
開放是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共用中國機遇的應有之意,是共商共建共用全球治理觀的生動體現。其中,共商是基礎,共建是過程,共用是目的。共建“一帶一路”是全球性倡議,不僅對所有國家開放,也願將成果與收益同全世界共用。第三方市場合作是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倡導的國際共用模式,將中國的優勢産能、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共同在第三方市場開展經濟合作。近年來,中國先後同法國、日本、義大利、英國等14個國家達成第三方市場合作共識,積極搭建“1+1+1>3”的共贏模式,合作領域涵蓋基礎設施、健康醫療、國際物流、金融服務以及能源開發等。
共建“一帶一路”的紅利是實實在在的。例如,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的建成,為其帶來每年1.5%的GDP增長,受益人口超過8000萬;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的運轉,預計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4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0萬噸,滿足500萬人的用電需求;截至2022年7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5.7萬列,通達歐洲24個國家的196個城市,帶動中歐貿易雙向、持續增長。在人文交流合作領域,中國迄今已在國外建設23個魯班工坊,開設數控機床、光伏發電、3D列印、工業機器人等前沿專業,不斷為當地培養職業技術人才;中醫藥海外中心的合作共建,不僅助力深化全球衛生治理合作,也促進了各國民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世界向何處去?全球化向何處去?越是關鍵時刻,越需要“結伴成行”,越需要互聯互通。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中方將考慮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亞太和全球發展繁榮注入新動力。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
(作者:趙磊、張晗,分別係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