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剛果(布)有一條家喻戶曉的公路——1號公路。它從首都布拉柴維爾開始,一路穿越巴塔赫高原、尼亞黑河谷、馬永貝原始森林、沿海平原,直抵大西洋出海口城市黑角。這條在法國人看來“不可能修成的路”,由中國企業接手後,2008年5月動工,2016年3月全線通車,打通了這條橫貫東西的交通動脈。
竣工後,當地人把這條公路稱為“夢想之路”,把中國建設者稱為“劈山的人”。
“舉行通車儀式那天,時任剛果(布)總統薩蘇親自出席了剪綵儀式。這條路也成了承載兩國深厚情誼的友誼之路。”在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11月30日舉辦的“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年度會議上,中國建築土木建設有限公司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姜濤,講述了他與1號公路的不解之緣。從2010年到2018年,他將8年青春獻給了這個西非國家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那段歲月也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施工現場的沙土裏有一種沙蟲,會鑽進人的腳趾裏啃食皮膚和指甲,直到在指甲上啃出洞來。時至今日,姜濤的右腳指甲仍是殘缺的。
這些年來,姜濤見證了“一帶一路”建設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布拉柴維爾到黑角的車程從15天縮短到7小時,項目方與屬地用工比例達到1:200,建設高峰期當地用工在1萬至2萬人之間,大大提高了公路沿線當地人的就業率,也拉動了公路沿線的經濟發展。
“迄今為止,中國與149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全國青聯副秘書長劉凱在“一帶一路”故事會年度會議上表示,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中外青年用青春和汗水跨越山海,讓沿線國家道路相連、民心相通,為當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
來自中國、柬埔寨、莫三比克等國的青年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一帶一路”故事,以及追求實現綠色發展、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奮鬥經歷。
“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年度會議上,中外青年代表分享“一帶一路”故事和追求實現綠色發展的經歷。(主辦方供圖)
對莫三比克小夥兒撒迪諾而言,如果説赴中國求學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那麼,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就更是一個正確的決定。2017年,他成功入職中建八局土木工程莫三比克項目,負責莫三比克N6國道的擴建工程。這條路將莫三比克西部邊境到貝拉港的車程從7小時縮短到4小時,並成為連接莫三比克與辛巴威、尚比亞等國的“國際走廊”。
“今天的我是幸運的。這份工作讓我有了穩定且豐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投身莫三比克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實現了報效家鄉的夢想。”在故事會上,撒迪諾動情地説,“和(中國)同事們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簡單快樂。我經常聽同事們講故事、嘮家常,和他們一起玩。我見證了中國給莫三比克帶來的巨大發展,也收穫了成就與幸福。感謝中國助力非洲騰飛!”
當下,綠色發展成為全球發展的核心議題,綠色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鮮明底色。在日前舉行的COP27氣候大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世界展現更多雄心,將人類“從氣候懸崖邊緣拉回來”。面對一系列日益嚴重的全球性挑戰,中外青年將危機感轉化為行動。
陜西通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吳浩齊,從事的是霧化噴嘴技術研發。所謂霧化噴嘴,是指通過壓縮空氣使液體變為霧化顆粒的噴嘴,生活中的滅火器、空氣清新劑等都有霧化噴嘴。這個小部件雖不起眼,卻大有玄機。“噴嘴技術決定了霧化顆粒的粒徑,而粒徑對設備的能耗和性能都有極大影響。”吳浩齊以“一帶一路”建設中常見的燃氣輪機為例解釋説,該設備利用霧化噴嘴冷卻進氣,霧化粒徑越小,蒸發時間越短,冷卻效果越好,燃氣輪機的發電量就越高。
霧化過程看似簡單,卻是長期難以突破的技術痛點,限制了許多企業的綠色轉型。經過一次次失敗,吳浩齊團隊最終開發了一套先進的霧化噴嘴設計方法,將霧化粒徑縮小一半,並將成本降至原來的三分之一。此外,這項成果在節水灌溉、農藥噴灑、衛生消殺等領域的應用前景也十分廣闊。
推動綠色發展的力量,來自十年磨一劍的毅力,也來自因地制宜的智慧。柬埔寨公共衛生環境不佳,一到洪澇季節就污水橫流,許多社區深受其苦。柬埔寨速排水公司聯合創始人泰瑞的團隊,將當地常見的椰子渣收集起來,製作成簡單又實用的椰子過濾器。椰子渣富含纖維,能過濾幾乎所有物理和生物污染物及大部分化學污染物,污水經處理後可用於種植。椰子過濾器的使用壽命是3-5年,到期後還能用作堆肥,可謂物盡其用。
故事會上,泰瑞表達了團隊的美好願景:“改善社區生活品質,保護社會環境,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
在那些被遺忘的社區,人們正在承受氣候變化造成的後果,極端天氣頻發和生物多樣性喪失重創了人們的生計。據聯合國難民署估計,每年有超過2000萬人被迫境內遷移或跨境避難,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南亞和太平洋地區是重災區。
帶領一支由年輕人組成的團隊,綠色希望基金會創始人凱克卡珊·巴蘇在發展中國家的廣大農村地區展開了行動。在亞洲和非洲,他們用太陽能移動圖書館將書籍送到成千上萬兒童家中;在孟加拉國農村,他們成立了希望學院,上午向女童傳授知識,晚上為婦女提供縫紉培訓;在吉里巴斯和秘魯,他們幫助土著女性種植健康作物,收成一部分自用,一部分換取穩定的收入來源。
“作為年輕人,我們有責任停止空想、採取行動,發揮青年的變革潛力,為所有人創造更好的世界。”凱克卡珊·巴蘇在故事會上呼籲。
今年以來,糧食危機成為諸多全球性危機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與此同時,聯合國報告顯示,全球人口近期已突破80億。如何緩解資源短缺與人口膨脹之間的矛盾?當代青年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用科技為農業賦能。
95後青年周永峰與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了食鐵獸農業科技公司,希望通過技術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他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農民年齡偏大,而且勞動工具低效,勞動強度很高。另一方面,年輕人不願從事農業,認為務農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割麥插秧累斷腰”。針對在調查中發現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痛點,團隊將物聯網和大數據相結合,幫助農場實現標準化種植,既提高了作物産量,又降低了勞動強度,還減少了濫用肥料和農藥造成的污染。
周永峰用一個時髦的詞來形容自己的職業:農作物的“私人營養師”。“我們為農業生産制定科學飲食方案。”他在故事會上説,“希望通過科技推動農業進步,讓更多年輕人看到農村的發展機會,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河南青年李琪陽的爺爺是養蜂人,甜美的蜂蜜、美麗的花田給幼時的她留下了美好回憶,但家人的辛勞也讓她至今記憶猶新:“給蜜蜂尋找合適的蜜源植物,冬天為它們保暖,每天都要開箱檢查,像照顧孩子一樣悉心照料它們。”
上大學後,李琪陽加入了由校友唐偉傑發起的數字蜂巢團隊。他們通過智慧蜂箱內的感測器採集數據後傳給大數據中心,對數據進行分析後再傳到相應的APP上,幫助蜂農精準掌握蜜蜂生長的環境和行為。過去,一個有經驗的蜂農最多能管理100箱蜜蜂;現在,一個新手蜂農也可以輕鬆管理1000箱蜜蜂,蜂蜜的産量和品質也都大大提高。
如今,李琪陽所在的團隊與包括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在內的多個“一帶一路”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幫助他們革新養蜂方式和農業技術,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綠色發展。“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在蜂業上的交流與合作非常密切。”李琪陽説,“我們希望與這些國家的青年共用這份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