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開啟國際合作嶄新篇

發佈時間:2022-07-01 15:12:43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榮 翌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一帶一路,築壩技術,礦業企業,大寫意,水電站

歷史銘記那個金秋。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喚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記憶,開啟國際合作的嶄新篇章。

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從謀篇佈局的“大寫意”到精謹細膩的“工筆畫”,9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成為一條沿線國家攜手並進的陽光大道。

擘畫發展藍圖

領航行穩致遠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各國利益深度融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與此同時,全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長期累積,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一帶一路”倡議源於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形勢的觀察和思考。“在各國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的今天,僅憑單個國家的力量難以獨善其身,也無法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只有對接各國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範圍內整合經濟要素和發展資源,才能形成合力,促進世界和平安寧和共同發展。”面對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中國答案。

這是事關國家長遠發展戰略的宏偉構想——

從2016年8月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到2018年8月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上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品質發展轉變”的基本要求,再到2021年11月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強調“努力實現更高合作水準、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品質、更高發展韌性,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習近平總書記為“一帶一路”精準把脈定向。

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度融合;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載入《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一系列頂層設計為共建“一帶一路”描繪清晰路線圖。

這是彰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靚麗名片——

闡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地緣政治工具,而是務實合作平臺”;強調“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承諾“中國將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使更多國家和人民獲得發展機遇和實惠”……一個個雙多邊外交場合,習近平總書記面向全球深入闡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內涵。

在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看滿載貨物的“中歐陸海快線”班列整裝待發;在機器轟鳴的河鋼集團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車間內,詳細了解生産情況;在烏茲別克,出席“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通車視頻連線活動……一個個“一帶一路”項目留下習近平總書記的出訪和考察足跡。

9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越來越大,國際影響力、合作吸引力持續釋放。正如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夫婦在《世界新趨勢》一書中感嘆:“歷史上從來沒有誰嘗試通過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在經濟領域將那麼多國家和大洲連接起來。”

傳承“絲路精神”

共商共建共用

“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闡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實踐平臺,共建“一帶一路”堅持權責共擔、利益共用,賦予“絲路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從中國倡議到國際共識,共建“一帶一路”是全球共商的大計——

2019年4月,北京雁棲湖畔,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來自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的近5000名外賓齊聚一堂。英語、阿拉伯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捷克語……現場同聲傳譯使用的20種語言,正是全球共商的真實寫照。

“一帶一路”倡議核心理念已被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等國際組織重要文件,獲得廣泛國際認同,充分證明共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從攜手打造到戰略對接,共建“一帶一路”是全球共建的大道——

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曾一度經營狀況欠佳。中企投資管理助力港口扭虧為盈,年吞吐量持續提升,發展成為世界一流港口,累計為當地創造直接和間接就業崗位超過1萬個……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感慨,希臘從中深刻體會到“朋友”的真正含義。

跨越不同國家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歷史文化,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各國發展戰略、國際和地區組織的發展和合作規劃有效對接、協同增效,充分證明共建“一帶一路”“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

從亞歐大陸到非洲拉美,共建“一帶一路”是全球共用的大利——

中國江蘇德龍鎳業投資建設的印尼巨盾鎳鐵冶煉廠投産,印尼總統佐科稱讚項目給當地帶來2.7萬個就業崗位。在全球範圍內,共建“一帶一路”正使越來越多人享受發展紅利。世界銀行有關報告認為,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為世界謀,計天下利。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看來,共建“一帶一路”是一種使人們相信有可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到“不落下任何一個人的倡議”。尋求利益最大公約數,讓合作成果惠澤各方,充分證明“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

貢獻中國方案

完善全球治理

“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大意義。政策溝通更有力、設施聯通更高效、貿易更暢通、資金更融通、民心更相通,9年來,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新方案。

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

今年寮國新年潑水節,不少當地新人選擇將中老鐵路車站作為外景地,在“瀾滄號”車廂內拍攝的婚紗照迅速走紅社交媒體。見證昔日“陸鎖國”變“陸聯國”,寮國人民發自內心地分享幸福感。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東非有了高速公路,馬爾地夫有了跨海大橋,內陸國哈薩克擁有“出海口”的夢想變為現實,“鋼鐵駝隊”中歐班列為全球物流穩定暢通提供重要保障……隨著“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基本架構成形,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佈局不斷完善,交通、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打破發展中國家發展瓶頸,幫助“被遺忘的角落”更好融入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1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年度貿易額增長了73%,已與13個沿線國家簽署7個自貿協定,輻射“一帶一路”的自由貿易區網路加快建設。

近年來,從發起設立亞投行等多邊金融機制完善全球金融治理,到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創新合作方式,再到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智慧財産權合作、法治合作、稅收合作等不斷走深走實,中國與共建國家進一步加強規則標準對接互認,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軟聯通”水準彰顯發展高品質。

把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

2021年11月,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南郊,中國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一期項目主體結構封頂儀式順利舉行。“項目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當地物資短缺等困難,完美展現了非中友好合作精神。”非盟委員會社會事務委員阿米拉盛讚。

同30多國一道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夥伴關係倡議,為共建國家提供新冠疫苗援助,派出援外醫療隊,深化抗疫合作……面對全球疫情,共建“一帶一路”沒有按下“暫停鍵”,而是成為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無論是雪中送炭、急對方之所急,還是深化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互鑒,“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基石日益堅實。

根植歷史,面向未來;源自中國,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向著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邁進,“一帶一路”這條發展帶、幸福路,必將進一步為中國開放發展開闢新天地,為共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機遇,為全球經濟復蘇作出新貢獻。

剛果(金)布桑加水電站——

“把‘保綠’看得比‘復綠’更加重要”(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鄒 松

“謝謝中國叔叔們,給我們建設了水電站,還有新學校,再也不用點蠟燭,在漏雨的房子裏上課了。”14歲的小女孩珍妮來自剛果(金)盧阿拉巴省的瓦菲尼亞村。

珍妮所説的水電站是坐落在盧阿拉巴河下游、由中國中鐵資源集團投資建設並運營的布桑加水電站。這座水電站是該國目前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之一,2021年11月底運作,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了當地民眾的生活。

“我們的車間終於不再為停電煩惱,産量增加了將近一倍。”卡松德是盧阿拉巴省一家礦業企業的環境工程師,據他介紹,之前電力短缺是企業的生産瓶頸,隨著布桑加水電站成功輸電,當地工業發展條件大為改善。

“布桑加水電站緩解了國家能源短缺、帶動了綠色清潔能源的發展。”剛果(金)副總理兼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部長馬蘇迪女士親自將“2021年度優秀開發企業”獎牌授予中國建設者。

“在工程建設中,我們高度重視生態保護,把‘保綠’看得比‘復綠’更加重要:廣泛運用綠色科技及先進築壩技術;儘量利用荒地、灘地、坡地來搭建臨建場地;砂石材料採用附近河床天然骨料,避免石料開採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中國中鐵資源集團副總經理趙文光表示。

布桑加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40兆瓦,年均提供13.2億千瓦時清潔能源,每年可節約標煤44.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0萬噸。

“哪能想到,我們有了自己的學校、醫院、飲水井等設施,還有了比之前更好的公路……中國朋友幫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村民克羅德説出心裏話。

隆平南亞種子研發中心——

“選育出不怕熱的雜交水稻”(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程是頡

時值盛夏,位於巴基斯坦東部城市拉哈爾的育種站田地裏氣溫高達42攝氏度。“我們的目標是選育出不怕熱的雜交水稻。”龍春久打趣地説。

龍春久是隆平南亞種子研發中心的負責人,在巴基斯坦的田間地頭已經連續工作了13年,對這裡的土壤、水熱、蟲害等農業條件瞭如指掌。

5月到9月,當地天氣最為炎熱,也是研發團隊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白天頭頂烈日,在田間測量記錄試驗品性狀,晚上“挑燈夜戰”,整理當天收集的數據。

“我們的責任是努力實現‘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龍春久説。

1999年,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高科”)開始與巴基斯坦方面開展合作。2016年底,隆平南亞種子研發中心暨巴基斯坦育種站成立。目前研發中心有10個雜交水稻品種獲得巴基斯坦相關機構認證,今年以來雜交水稻種子銷售量已達2700噸,種植面積超過1200萬畝。

“隆平高科研發的雜交水稻種子耐高溫、耐乾旱、耐鹽鹼,成本低、效益好。”巴基斯坦嘎德農業研究與服務公司研發總監阿卜杜勒·拉希德表示。

研發中心還結合巴基斯坦的氣候和水文特徵,制定了科學的種植管理方式,幫助當地農民增産增收。從2019年起,研發中心在滿足巴基斯坦雜交水稻需要的同時,向菲律賓出口種子。“我們的目標是選育出更優良的水稻品種,促進巴基斯坦以及南亞、東南亞更多地區水稻增産。”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瓦西姆·瓦希德説。

瓦希德是龍春久的學生。13年來,龍春久已帶出5名研究生,為100多名學生授課,培養形成了一個本土育種研發團隊。

互利共贏 共同發展(潮頭觀瀾)

牟宗琮

大約10年前,在巴基斯坦,每到夏季酷暑來臨之際,每天停電幾個小時是包括首都伊斯蘭堡在內的全國各地的生活常態。如今,經過多年努力,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使該國從電力短缺國變成電力富餘國,不僅電力生産成本和電價降低,水電、風電等清潔電力佔比增加,輸電網路的技術和性能也實現了優化提升。

這些年來,這樣的故事不斷在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現實。這個根植于歷史厚土、源自中國的偉大倡議,契合共建國家的迫切需求,助力破解長期制約當地發展的瓶頸,受到所在國家普遍歡迎和國際社會廣泛認同。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定不移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與各方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自2013年秋天提出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從“大寫意”到“工筆畫”,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持續向著高品質發展邁進。

高品質發展是應對時代挑戰的有效路徑。發展鴻溝、貧富差距、環境惡化等困擾世界,只有各國攜手走可持續包容增長之路,才能有效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高品質發展是拓展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為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注入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的內涵,既是著眼推動全球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發展的舉措,更是提升共建國家未來發展空間和競爭力的選擇。

高品質發展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動力之源。發展既要解決“有沒有”也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打造更多“小而美”的民生項目,突出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實踐。

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共建“一帶一路”承載著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東方智慧,在實踐中融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必能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中推動人類發展事業行穩致遠。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