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聖林散之
與總導演孫鐵健談林散之
——寫在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林散之》開播之際
王 罡
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林散之》,于2015年4月16日上午10時在南京求雨山林散之紀念館開機。我有幸參與拍攝,前後歷時12天,與中央電視臺《百年巨匠——林散之》總導演孫鐵健,還有製作統籌張藝宰、製片劉閆、多媒體製作孫鐵峰,在現場、在車上、在桌上,談論著一個共同的話題:林散之。現選出與總導演孫鐵健的部分談話內容供大家分享。
圖為《百年巨匠——林散之》開機現場,林散之長子、著名書畫家林筱之講話
左起:《百年巨匠——林散之》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江蘇省書協主席孫曉雲,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百年巨匠——林散之》顧問呂章申,中國書協主席、《百年巨匠——林散之》顧問蘇士澍,江蘇省書協副主席徐利明,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王罡
孫鐵健:我們攝製組在江上草堂拍攝的時間會比較長,江上草堂是《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核心部分。
王 罡: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縣,1898年生在江蘇省江浦縣。字散之,號三癡,別號散耳、江上老人。“詩書畫三絕”,尤其草書,飲譽世界,被稱為“草聖”。江上草堂,是林散之在22歲時,為創造一個讀書學習、習字作畫的環境,在房後小山上築草堂三間,取名“散木山房”,後改名“江上草堂”,江上草堂四週有二十畝山地,種植花草樹木。春天桃紅杏白,夏天綠樹成蔭,秋天碩果纍纍,冬天竹梅挺立。林散之十分鍾愛“江上草堂”,50歲後雖然遷居江浦和南京,但每年都到江上草堂住上一段時間。
圖為重建的江上草堂
孫鐵健:我在網上看到,2006年6月,江上草堂已被南京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王 罡:如今,江上草堂已佔地60畝,成為一個集創作、展覽、旅遊、休閒為一體的景點。近幾年來,林散之的長子林筱之先後投入幾千萬元,新建了牌坊、筆塔、林散之塑像等景點。林筱之告訴説,沒有向政府要一分錢,從規劃、施工、建房,全部自力更生。所有的錢是多年來的節衣縮食,自已寫字畫畫賣錢而來的。
圖為林散之故居筆塔
孫鐵健:牌坊、石刻、筆塔,還有林散之塑像。林筱之先生現在已經88歲了,真不簡單,了不起!
王 罡:你們到南京拍攝《百年巨匠——林散之》,我們江蘇收藏界十分高興,紛紛打電話提供拍攝素材。剛才我在車上還有人給我打電話提供素材。5月31日,食硯齋珍藏林散之書畫展在汕頭五號見賢美術館開幕。這個展覽是中國第一個民間收藏林散之的展覽,展品豐富,精品很多。舉辦方張總請求攝製組到汕頭取景。另一個是收藏林散之毛主席詩詞系列的藏家要求去拍攝,這個姓唐的收藏家願意提供贊助。
孫鐵健:謝謝!我們這次拍攝的《百年巨匠——林散之》內容很多。另外主要是反映林散之生活、學習、成才方面的。這次拍攝,不要贊助,不加廣告,全是政府行為。你幫我聯繫一下劉洪友,我打了幾次電話都聯繫不上,我們要採訪他,聽説他後天要回日本。
王 罡:好的,我打他的日本號碼,叫劉洪友直接和你聯繫。
孫鐵健:劉洪友在日本名氣很大。現在是(日本)中國書法學院院長、日中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全日本華人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是劉洪友的學生,劉洪友與青山杉雨的後代都有來往。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劉洪友代表旅日華人華僑治印獻禮。
王 罡:劉洪友20來歲的時經常到林散之家磨墨伸紙,林散之很喜歡這個小夥子,有什麼活動都帶著劉洪友,我這裡有一張他的照片。1985年9月11日下午3時,錢松岩追悼會在西康路省委禮堂舉行。由於沒有空調 ,天氣很熱,莊希祖、章炳文負責為林散之打扇。劉洪友也參加了,是林散之先通知他老師章炳文,再由章炳文叫他去的。
左一林筱之、左二章炳文 、左三林散之,右一莊希祖,林筱之和章炳文中間的是劉洪友
孫鐵健:劉院長來電話了,明天下午攝製組前往南京中日友好櫻花園採訪劉洪友。
王 罡:2011年,劉洪友自費建造了“南京和平友好櫻花園”。花園裏有8000多株品種不同的櫻花,建有和平友好會館、中國書法博物館、日本茶道館、日本花道館、邦樂館等體現日本文化的建築設施。
孫鐵健:這裡太美了,到處都是櫻花,還有茶道、日式建築。
王 罡:來來來,我們在這裡留個影。
左起:(日本)中國書法學院院長劉洪友,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王罡,《百年巨匠——林散之》總導演孫鐵健,製片劉閆,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劉輝,《百年巨匠——林散之》多媒體製作孫鐵峰在南京對外文化交流基地和平友好櫻花園
圖《百年巨匠——林散之》總導演孫鐵健(右一),製片劉閆(右二),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王罡(右三)、多媒體製作孫鐵峰(右四),製作統籌張藝宰在(左二),在欣賞劉洪友的書法作品
左起: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王罡,《百年巨匠——林散之》總導演孫鐵健,(日本)中國書法學院院長劉洪友,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劉輝,《百年巨匠——林散之》製作統籌張藝宰,在南京對外文化交流基地和平友好櫻花園劉洪友工作室
孫鐵健:綾莊巷在哪?汽車導航沒有,手機導航也找不到。林散之13歲在綾莊巷子學徒,師傅叫張青甫。
王 罡:我帶你們去,在評事街。評事街是古城南京有著千餘年歷史的一條老街,是南京歷史上最繁華的地區之一,是達官貴人住的地方。綾莊巷在評事街東頭。
孫鐵健:我們來的正好。綾莊巷開始拆遷了,以後再也看不到了。我們一定要拍下來,太珍貴了。
《百年巨匠——林散之》攝製組正在拍攝綾莊巷。總導演孫鐵健(右)、製作統籌張藝宰(左)
王 罡:張青甫的家在綾莊巷的西頭,畫店在東頭,靠大街。張青甫是早上進店,晚上回家,夜晚是林散之看店。開始以為林散之是鄉下孩子楞楞的、呆呆的,誰知林散之畫人像、勾輪廓,很熟練。又見林散之寫得一手好字,張師傅便開始教他起稿用筆,畫工筆畫。
孫鐵健:我上網看林散之的東西,就看到你的名字,就看到你的文章。你研究林散之很深。
王 罡:過獎了。我寫過200多篇文章,出過三本書,一本是《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一本是《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最近編的一本是《食硯齋珍藏林散之書畫精品集》。
孫鐵健:下一站是中央路117號。1963年1月11日,林散之剛到南京時住在中央路117號,是一棟兩層歐式洋樓,樓上住的是錢松岩和夫人,錢老也是剛從無錫調到南京的。樓下住的是林散之,共有四個房間,兩間大的各約20平方米,其中一間作畫室兼會客室,一間作臥室,一間有14平方米,作吃飯和過道。一間小的約7平方米,供來客用。另有衛生間和大的廚房。樓前有100多平方米院子,有柏樹、槐樹、椿樹,還有桂花樹等10多種,門外500多米就是玄武湖。林散之十分喜歡117號,經常在院內、玄武湖練習太極拳、散步吟詩。
王 罡:孫總對林散之研究很深,這個細節都清楚。
孫鐵健:談不上研究,我和你不一樣,我是現炒現賣。
王 罡:林散之在中央路117號先後住了10年。1987年,小樓拆除,改建五層宿舍樓,給林散之分了一套,在三樓。後來,中央路117號改為119號。
孫鐵健:中央路117號到玄武湖很近。
《百年巨匠——林散之》攝製組在南京玄武湖取景。總導演孫鐵健(中)、製片劉閆(後)、製作統籌張藝宰(前)
王 罡:當年林散之經常到玄武湖來打太極拳。林散之是跟一個名叫徐功偉的武術教師學的太極拳,叫“楊氏太極拳八十八式”。這套拳路和緩,比較適合中老年人。學生陳慎之經常陪林散之到玄武湖練拳。陳慎之説:“林老練拳很有規律,有時我起身遲了,他會準時來到我的臥室前用拐杖敲玻璃窗喊:慎之,快起來!”林散之自從練太極拳之後胃病再也沒有發過,精神也好多了。林散之常説:“我硬是打太極拳把胃病打好了。”林散之基本上每天堅持打太極拳,一直打到80多歲。
孫鐵健:下面拍南京長江大橋。我從小就知道南京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的象徵。當時有一個夢想,就是在長江大橋下拍個照片。這次真的來了,我要好好看看,留個紀念。
圖為《百年巨匠——林散之》總導演孫鐵健(右)和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王罡在南京長江大橋前合影
王 罡:林散之專門寫過一首讚頌南京長江大橋的詩。
青峰兩岸萬千重,美化河山著意濃。
天半飛虹懸北斗,雲間舞燕展東風。
人民力量驚神鬼,物質功能壓虎龍。
同約舟航看晚日,光芒遍照大江紅。
1987年,林散之以這首詩為內容創作書法《自作詩 頌長江大橋》,尺寸為 360×192㎝,約 62平方尺。作品多體並現,相互映襯;布白疏朗,流暢自然,是林散之晚年最大的書法,堪稱“巨無霸”。這幅作品參加了十竹齋舉辦的“金陵風物詩書畫展覽”,在南京、北京展出,影響極大。20多年過去了,不少年齡大的人還經常説到那個展覽,還經常提到這幅作品。這幅作品現由十竹齋收藏。
孫鐵健:聽説,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手卷有一個精彩的失而復得的故事?
王 罡:不能説是精彩,應該説是驚魂!2006年秋天的一個中午,我穿著軍裝乘100號軍車到夫子廟後,便叫駕駛員開車去保障北京來的一位朋友。大約下午5點多鐘,我帶著手卷打車回家。手卷用布裹著,外面又包了幾張報紙,放在一個舊的茶葉袋裏。剛到家,就發現手卷丟了,頓時我頭腦裏一片空白,難得坐一次計程車,就丟了東西,而且不是一般的東西。我平時都是坐專車,車上的東西由駕駛員拿上拿下。我誤把計程車當作自己的車子了。焦急之時,我摸出口袋裏的打車發票,應該能找到這輛車,因為發票上有“叫車監督電話”的號碼。即使找到了計程車司機,車上的東西被後上的乘客拿走也很正常,況且駕駛員也可以拿起來。我越想越急,越急越火。軍人特有的本能告訴我:只要還有一點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力量去爭取。我立即撥通打車發票上的“叫車監督電話”,並告訴發票的序號,不到兩分鐘,計程車的電話打來了,車子上是有一件東西。計程車現在草場門,正開往南京大橋方向。我立即叫駕駛員把100號車子開來,半個小時後在長江大橋附近相遇,我接過計程車駕駛員的紙袋,用手一摸,圓圓的、沉沉的,我斷定是手卷,一塊巨大的石頭在心里落地了。這時,我想起了江蘇省國畫院宋玉麟院長在手卷上的題跋:“神卷與藏家有緣也。”3天后,我在軍區紫金樓專門宴請計程車駕駛員,還給了200元錢。
孫鐵健: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太有影響了。
王 罡:林散之草書《中日友誼詩》反映了中國近 300年來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見證了中日兩國書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專家鑒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書”“林散之王”,堪稱國寶。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蘇士澍、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等 60多位專家名家評價解析,中央電視臺等80多家媒體報道,《江蘇藝術網》開闢專題《國寶林散之手卷》。2010年,文物出版社將這幅手卷出版成書《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以此紀念林散之先生逝世 20週年。估價這件頂級藝術品,應該超越種族、超越國界,應該站在人類藝術的頂峰。
圖為林散之草書《中日友誼詩》
《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
孫鐵健:遺憾的是,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不能拍進《百年巨匠——林散之》。因為有規定,片中所有的林散之作品都必須是館藏作品,民間作品一律不用。
王 罡:這樣也好。可以防止有爭議的作品進入片子從而影響品質。孫總,告訴您一件事,《人民中國》(日文版)雜誌下個月(2015年6月號)將以《〈中日友誼詩〉誕生秘話》為題向日本介紹林散之第一草書。
孫鐵健:45年前,也就是1973年1月,就是《人民中國》雜誌《中國現代書法作品特集》,林散之一舉成名。
王 罡:《人民中國》(日文版)雜誌在日本影響很大,這本雜誌是日本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訂戶遍及日本47個都、道、府、縣,特別是政府部門和書法界訂閱《人民中國》雜誌的比較多,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經常轉載《人民中國》雜誌中的文章。
孫鐵健:《百年巨匠——林散之》的開始就從《人民中國》雜誌開始。
王罡:太好了!
孫鐵健:我拍過吳作人的專題片,吳作人的繪畫價格一直上不去。林散之的草書多少錢一平方尺?
王 罡:一般在8-10萬元左右,精品更貴。2014年北京匡時拍賣,林散之的一副棲霞寺大對聯拍到650萬。
孫鐵健:你是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請給我們講一講江蘇收藏林散之的情況。
圖為《百年巨匠——林散之》攝製組正在拍攝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王罡,右為總導演孫鐵健
王 罡:好。我們江蘇收藏界有相當一批林散之作品的發燒友,林散之是我們心目中的書法巨星。我們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很多人已從一個單純的收藏者升級為林散之書法藝術的學習者和研究者。這在我們江蘇已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
孫鐵健:請幫我找一下王廣漢這個人,他是《林散之傳》的作者。我看過這本書,要採訪他。
王罡:聯繫不上。王廣漢,1931齣生,安徽壽縣人,長期在和縣工作,當過和縣黨史辦主任。兩年前,我曾找過王廣漢。問過林散之的學莊希祖、桑作楷,還問過《林散之與禪》的作者錢徵,錢徵是巢湖市宣傳部部長 ,和縣是巢湖的一個縣。問過李秋水,李秋水是《林散之傳》的審稿人。王廣漢,如果健在應該是84歲了。
王 罡:何時到揚州採訪林散之女婿李秋水?
孫鐵健:不準備去了。李老已93歲了,我怕……
王 罡:我和揚州方面聯繫了,李亞丁説,他父親李秋水身體很好,期待攝製組前往。
孫鐵健:我們再考慮吧。
王 罡:前面就是參天的古銀杏樹,林散之當年寫生的地方。
孫鐵健:和照片上的差不多。不同的是周圍增了加護欄,栽滿了花草,古樹更高更粗、更加鬱鬱蔥蔥。
王 罡:這棵古樹有1000多年的歷史,兩人合抱有餘。相傳是唐朝時代栽植的,後來遭雷擊,劈成兩半,居然從枯幹的又發出新枝綠葉,充分顯示了它不畏強暴,不怕嚴寒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不少人嘆息:樹壽千年,人不如樹。林散之常在古銀杏樹下練拳,悟出了人生的真諦,這就是:人可以老,心不能老。1978年,林散之在林荇若一家人和他的學生王冬齡的陪同下,專程來到古銀杏前,坐在輪椅上勾了畫稿,並以古樹為背景拍照片。1979年林散之以這棵古銀杏為題材,繪製了《老木逢春圖》,古樹拔地而起,岸然挺立,樹下坐著一位戴斗笠的老人,扶著手杖,身旁放著一摞書畫,這老人正是林散之。“古樹”、“老人”突顯出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機。林散之對這幅畫很滿意,把它挂在南京百子亭畫室的墻上,仿佛在告訴來客:樹老,人老,心不老。
揚州石塔寺的古銀杏樹,當年林散之經常在這裡打拳
2015年4月27日,中央電視臺《百年巨匠——林散之》攝製組採訪林散之女婿 李秋水(坐)時合影。左起:總導演孫鐵健、林散之外孫女李不殊、林散之外孫李亞丁、李秋水親戚李子碩、李秋水朋友陳健、林散之草書收藏家王罡
林散之女婿李秋水(坐)為中央電視臺《百年巨匠——林散之》攝製組題字:弘揚傳統文化。左起:李秋水親戚李子碩、林散之外孫李亞丁、李秋水朋友陳健。右起:李亞丁女兒李安安、林散之外孫女李不殊
《百年巨匠——林散之》攝製組製作統籌張藝宰正在拍攝林散之當年用過的樟木箱
圖為林散之外孫李亞丁正在講述當年給外公林散之買輪椅的往事,攝製組製作統籌張藝宰(左二)正在拍攝。左一是總導演孫鐵健、左三是製片劉閆、左四是林散之草收藏家王罡
《百年巨匠——林散之》攝製組在林散之當年住過的地方取景。左起:攝製組製作統籌張藝宰、製片劉閆、林散之外孫女李不殊、林散之外孫李亞丁
孫鐵健:揚州瘦西湖公園東大門的匾額“瘦西湖”是林散之寫的,我們要去拍。
王 罡:是的。那是1973年春天,林散之在六尺對開的宣紙上寫的,共寫了兩張,這是第二張,林散之比較滿意。
王 罡:今天是4月27日,我們坐的這船是4月9日江澤民主席來揚州瘦西湖坐過的船。叫迎賓號。
孫鐵健:我沾了林散之的光,林散之自已都沒有坐過。我們要好好享受享受。
王 罡:前面是熙春臺,傳説當年揚州鹽商曾在這裡為乾隆皇帝祝壽。你看上面有副對聯就是林散之寫的:“兩岸青山半湖春水,二分明月數點梅花”。
孫鐵健:太美了!我們在這兒來一個合影。
圖為中央電視臺《百年巨匠——林散之》總導演孫鐵健在瘦西湖和參拍人員合影。左起:《百年巨匠——林散之》多媒體製作孫鐵峰、製作統籌張藝宰、范正兵、林散之草書收藏家王罡、林散之外孫女李不殊、李秋水朋友陳健、總導演孫鐵健、林散之外孫李亞丁、萬波、製片劉閆
王 罡:《百年巨匠》書法篇中7個人很有特色。
孫鐵健:對,還比較明顯。如果用職業劃分,幾乎都不是專業書法家,這也恰恰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比較獨特的現象。如于右任是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沈尹默是教育家,沙孟海是西泠印社的社長,趙樸初是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啟功是大學教授,舒同是軍人出身,是省委書記。相對來説,專業做書法的只有林散之。
王罡:這7個人中,有的人説啟功高於林散之,有的人説沈尹默排在林散之前面。各有各的説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實這個問題早在40多年前就已解決,只是這些人沒有關注歷史而已。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全國書法選拔,沈尹默、趙樸初、啟功都排在林散之後面。啟功見到林散之的草書三鞠躬。趙樸初的夫人陳邦織女士説:“樸老對林老十分敬重,他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到南京和林散之見面的。”1999年12月,《中國書法》雜誌社主辦的中國20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評選活動,經過專家及群眾的投票評選,以得票多少名次排序為:吳昌碩、康有為、于右任、林散之、毛澤東、沈尹默、沙孟海、謝無量、齊白石、李叔同。2001年1月,由《中國書法》舉辦的中國千年十大傑出書法家揭曉:米芾、蘇軾、黃庭堅、趙孟頫、王鐸、董其昌、徐渭、吳昌碩、于右任、林散之 。
孫鐵健:于右任和林散之都有“草聖”之譽。于右任在標準草書的推廣做了傑出貢獻。于右任草書的意義在於,他第一個將魏碑和小草書打通成一片,為碑學開創出一個新境界,為後人開拓了一條新途徑。林散之是草書集大成者,在筆法、墨法方面作出了新的貢獻,特別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林散之捍衛了中國傳統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這是近現代書法家,乃至古代一些書法大家是不可比擬的!
王罡:林散之與趙樸初、啟功交往甚密。林散之十分尊重趙樸初和啟功,給趙樸初畫過一幅山水手卷,並題詩,送給啟功一幅《嘉陵舊遊圖》。啟功為林散之詩集作序,趙樸初為林散之書法選集題寫書名。啟功説林散之草書“筆底龍蛇,枯潤相發”。趙樸初到南京專門看望林散之,稱讚林散之草書“舉世無雙”。
孫鐵健:《百年巨匠》書法篇的7個人都是中國二十世紀的書法界的泰斗,都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就草書而言,應該是林散之排第一,從《百年巨匠——林散之》第一個在南京開機來看,就證明了這一點。《百年巨匠》書法篇的7個人的排序是按出生前後排列的,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舒同、沙孟海、趙樸初、啟功。
王罡:林散之是沒有滲入其他因素,直接進入了書法最高的殿堂——草聖。林散之是明朝王鐸之後第一人。三百年出了一個林散之。
孫鐵健:在當今文化領域商業化傾向、娛樂化傾向、反傳統傾向“霧霾”較重的背景下,我們用紀錄片的形式追憶這些大師,當我們回眸凝視他們的音容笑貌時,猶如在重建一座座傳統文化的坐標。我們將用原作、原物、原址和情景再現的手法,用當事人親友、學生、當事人、見證者的講述,還原拍出客觀真實的林散之,拍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林散之,讓觀眾喜歡,讓觀眾敬仰,讓觀眾銘記。
王罡:我們都知道林散之先生是“草聖”,書法名聲鶴立中外,世人仰望。可是,林散之先生並不認為自己的草書最好,反而認為在寫詩上用的功夫最多。詩、書、畫三者之中,詩第一位,畫第二位,最後才是書法。他曾給自己寫過碑文:“詩人林散之。”林散之特別仰慕李白,喜歡李白的詩。林散之一生寫了2400多首詩。或紀遊,或咏史,或吟物,或論藝。啟功稱讚為“無雕章啄句之心,有得心應手之樂”。特別是論書的詩作,見解獨到,有的已成為至理名言。林散之先生逝世前要求安葬在馬鞍山採石磯,他説:“我不能與李白相比,但我願與李白為鄰。”1989年12月6日,林散之在南京逝世,安葬在採石磯太白樓之旁小九華山麓。1991年10月15日,林散之藝術館在採石磯公園落成並開館。這正是:大自然造化了採石磯,採石磯留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
孫鐵健 :《百年巨匠——林散之》共分上下兩集,每集30分鐘,將在央視一套《魅力紀錄》、九套紀錄片頻道和十套《人物》欄目播出。同時還將翻譯成俄語、法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等在外語頻道播出。
王罡:很好。孫總,你是什麼時間調到中央電視臺的?
孫鐵健:我1985年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影片編輯專業。後來到青海電視臺,2001年中央電視臺《人物》欄目編導、製片主任,編導人物傳記片《吳作人》、主創人物傳記片《張大千》。
王罡:我查看了你的有關資訊。編導人物傳記片《吳作人》、主創人物傳記片《張大千》,《青海湖之波》獲“五個一工程獎”,《站在第三極》《張大千》《旗幟》獲中國電視協會紀錄片大獎。真的了不起!
孫鐵健:謝謝。
王罡:謝謝孫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