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泉縣突泉鎮紅星村,看著圈舍中10多只日益壯碩的肉羊,脫貧戶那布其説:“多年來盼著的好日子就要實現了。”
那布其笑容靦腆,幹起活來乾脆利索,別看她平時不愛説話,但一聊到家中的産業,立刻滔滔不絕起來:“我想擴大規模,多養幾隻牛,正在為貸款發愁呢。這回好了,王書記幫我辦理的這個貸款,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
在突泉縣開展的“六到戶”工作過程中,紅星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文傑根據那布其家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了産業指導和養殖規劃,讓貧困戶充分了解到扶貧小額貸款免抵押擔保、全額貼息的優惠措施,並幫助那布其辦理了“530”扶貧小額信貸。
“等這筆錢下來,我還要再養20多只羊。”站在自家羊圈前,那布其已經開始盤算起下一步要做的事,她要爭取讓收入翻番!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聚焦“精準”二字,下足“繡花”功夫,圍繞加強鄉村治理、提升群眾素質、壯大富民産業和精準到戶舉措,探索完善脫貧防貧長效機制,創新實踐“一爭三扶六到戶”為民服務載體,加快構建脫貧防貧長效機制,呈現出産業發展提質增速,幹群關係更加密切,農民素質持續攀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高的喜人景象。2020年初,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11703戶23144人減少到149戶300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12%。3月獲得自治區政府批復,突泉縣正式退出國貧縣序列。
“一爭”激發貧困戶自主脫貧意識
突泉縣太平鄉五星村的雷金玲是遠近聞名的女強人,勤勞肯幹,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自五星村“積分爭星”工作開展以來,她更是成了全村學習的榜樣。“去年的兩次評分我們家每次都得了60多塊錢,這個‘積分爭星’的政策確實是好。我們打掃自己家的衛生,政府還給補助,咱必須做得更好!”雷金玲笑著説。
近年來,突泉縣委、縣政府把提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準,作為激發貧困群眾自主脫貧意識的重要途徑,創新實施“改變生活·從庭院做起”鄉村治理“積分爭星”活動,與“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在突泉縣掀起爭當愛黨愛國星、興業致富星、鄉風文明星、孝老愛親星、環保衛生星、遵紀守法星、鄉村建設星、公益美德星、誠實守信星和科學技術星等“十星級文明戶”的熱潮。
“我們今年對‘積分爭星’的方案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70個示範村的示範引領,變為今年在全縣188個村進行全面推廣,同時,由原來的平均兌換變為現在的批次兌換,通過不斷放大‘積分爭星’兌換的成果,讓小小的積分變成家家戶戶發展的大動力。”突泉縣婦聯主席徐英姝介紹説,突泉縣設立了積分超市,以積分兌換商品的形式進行獎勵。
目前,突泉縣共有47903戶常住農戶參與到“積分爭星”活動中,貧困戶參與率達到100%。如今,積分超市在突泉縣已成為愛心人士的捐助站、貧困家庭的加油站、可回收物品的轉机站和志願服務的工作站,提高了農民崇尚文明風尚、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扶”聚力攻堅實現高品質脫貧
6月17日一大早,六戶鎮永祥村的村民們就搬好小板凳,帶著足夠的精氣神,結伴來到村廣場圍坐在一起,等著“宣講員”突泉縣融媒體中心專題部主任張明明來“上課”。
當日,突泉縣“萬人大講堂”帶著黨的“好聲音”,走進永祥村。30分鐘的宣講,從原汁原味地傳達全國兩會精神,再到破解與農牧民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的産業扶持政策難題,充滿“泥土味兒”的宣講內容,農牧民聽得懂、用得上,大家表示收穫頗多。
“這次活動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讓我們的心與黨貼得更近了,我們要學會感恩,勤奮努力讓生活變得更好。”永祥村村民尤海英笑著説,這種將文藝演出與産業指導、“萬人大講堂”相互結合的形式特別好,讓大家看演出的同時,對産業政策和各種惠民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百姓名嘴”基層宣講把黨的政策帶到尋常百姓家。張禹 攝
近年來,突泉縣創新實施了“扶貧扶志(智)·新時代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扶貧扶産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扶貧扶心·黨群心連心”工程,以引導轉變貧困戶“等、靠、要”思想觀念為工作思路,鼓勵全縣廣大貧困戶發展種養業,舉辦各種培訓班,提升農民脫貧致富技能,暢通幹群溝通渠道。
如何做到扶貧先扶志?突泉縣在全縣開展“農民進夜校、活動進廣場、文明進家庭”活動,開辦農民夜校,以網路講堂、實地教學、田間指導等多種方式,提升農民致富能力。截至目前,全縣9個鄉鎮188個村實現“農民夜校”全覆蓋,組建400余人“百姓名嘴”師資庫,根據群眾意願“功能表式選課”“訂單式備課”“交叉式授課”,精選課題400余個。將夜校設在田間地頭、農戶炕頭,採取靈活視頻培訓、遠端教學、送課到府等方式開展授課,已錄製農民夜校電視講堂37期,開講課程2000余節,全縣農民群眾20萬人次參與,其中參與培訓的貧困戶1.8萬人次,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組織烏蘭牧騎“草原紅色文藝輕騎兵”深入村屯,以宣傳黨的政策為主題,通過小劇、小戲、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每年演出200余場次,專場慰問演出實現貧困村全覆蓋。同時,廣泛發動農民群眾參與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引導農戶爭創勤勞致富、誠實守信、孝老愛親、遵紀守法家庭,推動形成趕超比拼正能量,累計評選縣級“文明家庭”130戶,切實營造了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濃厚氛圍。
産業發展是鞏固脫貧成果的治本之策,在實現扶貧産業覆蓋全體貧困戶的基礎上,突泉縣不斷推動政策紅利向一般農戶延伸。通過與縣農業銀行、信用合作社、蒙銀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實行縣財政存入風險保證金,銀行發放牧業貸款的方式,引導有意願的非建檔立卡戶養殖以牛為主的大牲畜,優化畜牧業結構,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同時,通過縣建畜牧“120”服務中心、鄉建服務站點、村派産業指導員,全天候到府服務,實現家畜衛生防疫、改良診療到戶到畜全覆蓋,完善服務保障體系,保障了群眾養殖效益。截至目前,累計發放貸款9億元,購置大牲畜53609頭,牛存欄連續兩年增速在50%以上,惠及農戶6633戶,每戶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
發展養殖業分利到戶,脫貧戶由幾頭牛發展成為一群牛。苑康 攝
突泉縣還把扶貧開發作為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重要途徑和提升幹部做好群眾工作能力的重要平臺,運用“大數據”理念,在縣級開設“扶貧扶心·黨群心連心”網站、鄉鎮建立微信公眾號、村屯(社區)組建“黨群心連心”微信群,搭建縣鄉村“三級聯動”、資訊民情“雙向流動”以及幹群互動的資訊溝通平臺,從上至下積極開展惠民政策宣傳和“三務”公開工作,讓貧困群眾不出家門及時了解惠農政策;從下至上運用網路連心、熱心連心、見面連心平臺全面收集貧困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第一時間予以解決,持續提高群眾滿意度,有效解決服務群眾“最後一米”、政策宣傳“最後一人”、聯繫群眾“最後一步”的難題。目前,全縣組建村級、社區微信群408個,入群10.3萬人,戶入群率100%,公眾號已發佈惠民政策1336條,已收集惠民補貼、鄉村建設、脫貧攻堅、上學養老等訴求4大類891條,已解決891條。
“六到戶”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2018年你收入了20929元,按照收入倍增測算,你的收入每年至少能增加10%,今年應該是達到23022元,明年可以達到25324元……”在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村民賈雲龍家的炕上,中國氣象局派駐的駐村第一書記侯俊正在按著計算器,與他一起算著增收賬、發展賬。
當算到2023年至少能收入30642元時,賈雲龍再也抑制不住笑容:“侯書記不僅幫我進行了收入測算,還給我進行了産業規劃,讓我對養牛這項産業充滿了信心。”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為進一步創新扶貧舉措、夯實幫扶責任,突泉縣以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創新開展“六到戶”工作,組織全縣3400余名機關幹部與常駐農戶建立常態化幫聯關係,每月明確主題、集中組織入戶,開展收入倍增測算、産業規劃引領、致貧返貧防控、庭院管理評比、文明實踐培育和社會矛盾化解等“六到戶”系列幫聯活動,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在突泉縣太平鄉大青山村駐村工作隊員張振海的社會矛盾化解到戶統計表上,記錄著不久前他入戶走訪時發現的矛盾糾紛問題:“朱寶山和王利發因兩畝機動地土地承包費用産生糾紛……”
駐村幹部入戶,社會矛盾化解到戶。苑康 攝
雖然法院已對這一糾紛進行立案,但由於案件過多還沒有開庭審理,為防止雙方矛盾激化,張振海和工作隊成員多次到府調解,讓過錯方認識到了自身的問題,通過法庭外調解,雙方對賠償問題達成了一致。
“針對社會矛盾化解,我們一問社會矛盾,二問信訪訴求,三問意見建議,讓老百姓説真話講實情,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百姓間的糾紛少了,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張振海説。
截至目前,突泉縣共開展4輪“六到戶”工作,前三輪共收集群眾各類矛盾訴求2177件,現已化解1585件,辦結率達到73%。同時,突泉縣以第四輪“六到戶”活動為載體,開展“萬人大講堂”培訓、産業指導、志願服務、矛盾糾紛排查、文體活動和全村“三務”公開會議等“六個一”活動,全縣3400余名扶貧幹部深入村屯、農戶家中,對接群眾需求,開展各類精準服務。全縣共舉辦“萬人大講堂”培訓會292期,覆蓋自然屯379個,參與村民18323人;全縣274名産業指導員入戶指導6458戶農戶,開展參觀觀摩189場次;通過志願服務幫助1547戶無勞動能力、弱勞動力家庭開展大掃除,參與志願服務的幫扶科局幹部達3268人,參與志願服務的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達1446人;舉辦體育賽事93場次,參與人數4336人,組織文藝演出209場次,參與人數7666人;召開多場“三務”公開會議覆蓋村屯252個,參與群眾11615人;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群眾服務平臺收到群眾訴求147件。
“我們要把‘一爭三扶六到戶’工作開展成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抓手、構建脫貧防貧長效機制的重要舉措,讓問政、問需、問計於民成為一種常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突泉縣委書記屈振年如是説。(慧敏 敏訥 馮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