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嵐皋縣民主鎮下河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四點半課堂”老師王蕊(中)在輔導孩子們畫畫。“四點半課堂”為社區工廠上班而無法同步接送孩子的家長開放,由各樓長、小區黨支部統計家庭需求並公示後登記在冊,確定免費服務的範圍。
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和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17.2萬人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了1/3。由於縣域內山多溝深,群眾居住分散,長期以來,易地搬遷成為這裡脫貧攻堅的重點。 2016年以來,嵐皋縣已實施易地扶貧搬遷9262戶30044人,其中出村入鎮、跨鎮進城7651戶25295人。
為了避免易地搬遷群眾普遍存在的就業不充分、辦事不方便、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嵐皋縣將工作重點從“搬得出”,轉向“穩得住”“能致富”,整合優化現有資源,創立“睦鄰之家”管理模式,在各安置小區建起黨群服務站,聯合或單獨成立黨支部,依託市場開辦便民超市、物流配送、金融電訊和幼托機構及老年活動中心,增設社區衛生室與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開辦四點半課堂,並根據需要開展技能培訓、電商孵化、圖書閱覽等服務項目。
目前,嵐皋縣毗鄰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共培育農業園區159個、集體經濟合作社134個,通過林地耕地入股、流轉方式累計種植魔芋、獼猴桃等特色經濟作物11萬畝,帶動貧困戶3萬多人實現穩定增收,3000余名搬遷群眾就近到園區和家門口工廠務工,實現了“一人就業整戶脫貧”的目標。 今年2月,嵐皋縣已整體退出貧困縣序列。易地搬遷群眾與原住居民互融互通、互幫互助,過上了有收入、有服務、有勁頭的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陶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