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拍攝的村民家的光伏電板(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18日電(記者杜剛、張嘯誠)中秋剛過,位於我國西部邊境的喀喇崑崙山脈已有降雪,千溝萬壑中的一條峽谷裏,工人們正忙著搭建電線桿,當地一些塔吉克族農牧民買好洗衣機、冰箱等電器,只等電來。
這些塔吉克族農牧民生活在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的迭村和努什墩村,距離縣城約5小時車程。兩個村子所處的峽谷,最寬的地方僅400米,兩邊約15層樓高的峭壁似乎要將近200戶、600多名村民與現代文明隔絕開來。
馬爾洋鄉鄉長阿布都熱合曼·加瓦熱介紹,長期以來,地勢所限導致基礎設施發展緩慢,是兩個村脫貧的最大障礙。近些年,國家全額投資給村民蓋了抗震安居房,鋪平了入戶水泥路,修建了自來水管道,但村民們用電靠的還是政府幾年前發放的光伏電板,“太陽能發電只能滿足村民的照明需求,老鄉們白天出門幹活,日頭一斜蒙頭睡覺。個別村民買的洗衣機和電視,多數時候成了擺設。”
“不會停的電什麼時候來啊?”村民盼著、等著。
工人在喀喇崑崙山脈上為馬爾洋鄉輸電工程運送鋼管(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去年末,“電線桿要來了”的消息在村子不脛而走。村民巨馬巴依趕往距離村子8個多小時車程的喀什市,花了1萬元買了微波爐、電餅鐺、冰箱等電器,天天擦拭;98歲的那迪夏·買買孜牙也在等電,他要看一看這個叫冰箱的大盒子究竟是怎麼把肉凍住的;年輕人皮熱克·其拉克買了洗衣機,希望減輕母親的負擔……
給馬爾洋鄉送電不容易,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在今年夏天趕來了。
30歲的河南司機侯聰聰開著大卡車走過了大江南北,“給馬爾洋拉電線桿是最難的,上坡1800米,緊接著是下坡1700米,轉彎的地方挨著懸崖,心驚肉跳。”
喀喇崑崙山中,動不動下雪下雨,山頂埡口常年刮七八級大風;通往兩個村86公里的輸電線路中,最高的山頭海拔4700米,工人們因為缺氧,每天可完成的工作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
工人在搭建馬爾洋鄉輸電工程的變電站(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這項工程一百年都收不回成本,但看到老鄉們期盼的眼神,我覺得國家投資和施工隊付出是值得的。”國網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供電公司經理陳陽説,兩個村的通電工程戶均投資約38萬元,預計明年9月30日完工送電。
有人打趣問巨馬巴依,通電後,這麼多電器的電費能用得起嗎?巨馬巴依算了筆賬,地震後的抗震房沒花一分錢,家裏有24頭牦牛、20隻羊,每年的草場補助1.2萬元,護林員的工資1萬元……
阿布都熱合曼·加瓦熱告訴村民,按計劃今年底村子整體脫貧後,國家的優惠政策不會變,大夥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在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新疆投資6億元,實施包含馬爾洋鄉兩個村在內的光伏供電村電網延伸工程,共惠及偏遠地區的11個村、5800余農牧民。
在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工人在登桿佈線(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嘯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