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殷曉霞)“對於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中央的總體判斷是‘總體平穩、穩中有變、變中有憂’,這個判斷是客觀準確的,關鍵是如何理解、認識和把握‘穩’‘變’‘憂’三個字。”1月20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國研智庫論壇·第五屆新年論壇上作了如上表述。
1月20日,由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國研智庫(國研文化傳媒集團)和《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聯合承辦的國研智庫論壇·第五屆新年論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圖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發表演講。
李偉指出,對於當前經濟形勢的認識,要正確把握“穩”的總體態勢,深刻理解“變”的主要內涵,充分重視“憂”的潛在影響。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正發生著顯著變化,體現在科技創新和産業變革進入密集活躍期,正在從根本上重塑生産生活方式和經濟技術模式,這對我國參與全球分工和長足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他認為,對於當前形勢的理解要把握三對重要關係。一是要把握好內部和外部的關係。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順勢而為,實施對外開放,抓住了産業升級、産能輸出的機遇,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進一步發揮制度優勢,全面深化改革,勇於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解決好內部矛盾,並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新興全球化的秩序的塑造,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二是要把握好供給和需求的關係。近年來,我國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抓“三去一降一補”,使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積極顯著的成效。他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需要一個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企業感覺到壓力正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因此,要同時看到供給和需求的對立統一,不能單純強調某一方面。“過度強調改善供給,而忽視培育需求,容易導致供求失衡,放大波動;同時,如果整體需求不足,經濟失速,即使是新興優質企業也會受到影響。”他指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需求建立正在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這是一個在動態中不斷發展的過程。
三是要把握好短期和長期的關係。李偉指出,我們應當樹立長遠和全局視角,把著眼長遠作為根本,不能因為緩解短期化矛盾而損害長期增長的基礎。“要把有利於長期增長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首位,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增速也不能過低,若持續明顯低於潛在增速,對改善經濟增長品質也不利,也會産生另一類風險,”
李偉指出,新形勢下需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供需失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供給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還沒有完成。而且,隨著外部環境趨緊和經濟運作穩中有變,市場微觀活力不足、供給體系品質偏低、體制機制約束等問題凸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他表示,首先需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制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的優質企業。其次,需要培育和發展新的産業集群,不斷推動産業升級,形成發展的新動能。再次,擴大要素流通的空間。需要暢通國民經濟迴圈,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産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迴圈。此外,“三去一降一補”成果也需要鞏固,推動更多産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因此,中央強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這八字方針,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品質發展管總的要求,必須全面認真貫徹落實。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國研智庫(國研文化傳媒集團)和《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聯合承辦。來自國家相關部委的領導與專家、地方政府代表、智庫機構代表、重點企業代表、媒體代表等約300人出席了本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