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書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發佈時間:2018-09-06 09:13:50 | 來源:今日中國 | 作者:本刊特約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霸權穩定論,友誼情感,萬物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一帶一路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藍圖。這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互聯互通是人類社會發展大趨勢,共同繁榮是世界人民新期待。“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國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在深刻思考中國人民與人類前途命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來的促進全球共同繁榮、文化交流互鑒、民心溝通相映的宏偉構想和中國方案,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交建)承建的肯亞拉穆港施工現場

  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新時代堅持改革開放的發展重點,體現了中國遵循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共商共建共用的發展原則。通過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加強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合作能力。

  “一帶一路”倡議從歷史中走來,喚起中國對外交往的美好記憶;“一帶一路”倡議迎著時代的風帆起航,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特徵的絲綢之路精神在世界範圍內熠熠生輝;“一帶一路”倡議著眼全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為實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不懈奮鬥。

  民心相通的交往紐帶,承載歷史記憶的友誼之路

  中國傳統文化設想實現一個“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世界由“和”走向“大同”,有賴於不同個體、各個族群、多種文化的互鑒、欣賞與接納。互鑒、欣賞與接納的前提是溝通交流,《周易》有雲“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秉承中國人對世界“兼相愛”的初心,帶著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好共處的美好願望,2100多年以前,西漢張騫通西域,開闢了古代中國與中西亞、非洲、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搭建了東西方經濟、政治、文化等交流的橋梁,培育了沿線人民心靈相通、彼此尊重欣賞的珍貴情誼。

  2100多年以後,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的潮流,本著有利於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的原則,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讓中國機遇成為世界機遇,更喚起了沿線國家的歷史記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談到的那樣,“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積澱,承載著中外交往的歷史與情感,步入新時代,以“一帶一路”的全新面貌展現中國對外交往的信心、決心與誠意。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設立亞投行等重大舉措,開展國際間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層次的交流,開啟國際間公路、鐵路、海上、空中全方位的互通互助,促進國際間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的互信合作,使沿線國家搭乘上共同發展的快車,彼此借力,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習近平主席對“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加強道路聯通”“加強貿易暢通”“加強貨幣流通”和“加強民心相通”的“五通”原則。其中“加強民心相通”是國際交往的人文基礎與根本,因為要“搞好上述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援,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互相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當地時間2018年7月17日,尼日利亞阿布賈,民眾乘坐中企承建的非洲城市輕軌出行。7月13日,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城鐵一期工程正式運營,此為西非首條輕軌,全部採用中國技術標準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國家間最深層次的交往是民意交融、心意相通。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的最深層次的聯合是人類心靈的契合,人類對共同命運的關照,人類對同一個地球的珍愛。國家間建立持久穩定和諧的交往,必須遵守共商共建共用的公正原則,更要培植深厚的友誼情感。對此,習近平主席闡述了五個方面的重要內容,“講信修睦”“合作共贏”“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和“開放包容”。“人無信不立”,算計交不到真朋友,信任才是真誠交往的前提;在互信基礎上開展合作,展望共贏前景,共用發展機遇,共迎時代挑戰,共同實現繁榮進步;面對人類社會共同的命運與未來,國與國之間唇齒相依,唯有風雨同舟,方能揚帆遠航;交往互惠,增進的不僅是利益,更是友誼,溝通的不僅是資訊,更是心靈;建立在包容基礎上的開放才是真正的開放,建立在尊重欣賞基礎上的交流才是真正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中國人講“交而遂通”,不僅是尊重不同文明間的差異,更是欣賞與接納其中的差異。“各美其美”的同時,也要“美人之美”,中國既要勇於展示自身建設的成就與優勢、堅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也要積極吸收和借鑒他國的優秀成果,才能在不斷的豐富與發展中由大國走向強國。社會的發展就是在差異的碰撞中矛盾運動、不斷前行,美好理想就是在差異的互補中逐步展現、日趨實現。

  平衡義利的和諧紐帶,維護共同繁榮的正義之路

  世界是大家的,命運是共同的,資源是有限的。面對這樣的現實,人們可以選擇用惡性競爭的方式來爭權奪利,通常會造成災難性的危機;人們也可以選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齊心協力應對挑戰,開展全球性協作,通向人類更加光明的未來。人類未來的命運走向,取決於人類自身的選擇。

  戰後,西方盛行霸權穩定論,強調“有霸則穩,無霸則亂”,將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前途寄望于某個或者某幾個超級大國的霸權。該理論認為霸權國家以犧牲經濟剩餘的方式為世界提供國際公共品,從而帶來世界政治經濟的穩定,卻有意忽視和淡化霸權國家將它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上的原則和意願強加給國際體系,出於維護民族私利的目的,不顧道義,粗暴干涉他國內政,製造地區衝突的事實。霸權穩定論深刻反映了超級大國恃強淩弱的做派和“零和博弈”的思維慣性。

“一帶一路”建設使中國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烏魯木齊開啟“陸港時代”

  中國文化的血液裏根植著協和萬邦的基因,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命運前途的深切關懷,堅定地反對霸權主義,破除對“國強必霸”陳舊邏輯的盲目迷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中國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同時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

  中國發展國際交往,必須“堅持正確義利觀”。人類結成命運共同體,除了有共同的信念與理想,有彼此的信任與情誼,也離不開共用的利益。義利觀,顧名思義,兼具道義與利益。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涉及國家發展和國際關係時多次談到義利觀問題,認為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正確義利觀的提出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哲學辯證思維:以人類整體利益為出發點,主張闔作共贏;從國家利益與國際道義關係入手,主張義利兼顧。如果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外交思想的靈魂,那麼正確義利觀則是新時代中國外交思想的鮮明旗幟,是對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繼承和創新發展。

  “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産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

  個好現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福。我們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特別是希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習近平總書記將義利觀放置於國際關係視野,提出要兼顧與平衡國際道義與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關係。義利相兼,既弘揚公道正義,又提倡共建共用利益。中國在傳統“義”與“利”之前加上了“共”的定語。這裡的“共”既反映了共建、共贏、共用的國際主義情懷,也包含了互相信賴、彼此依存的國家間的守望相助,更體現了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大國擔當。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在義利相兼思想指導下平衡各國義利的紐帶,走向共同繁榮的通途。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深度調整,貧富分化加劇,各種反全球化、民粹主義思潮抬頭。有些超級大國以一時利益計短長,導致外交政策出現重大倒退,其深層次根源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一帶一路”建設正是中國著眼于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共同夢想,立足於智慧共商、風險共擔、攜手共建、利益共用的正義原則,提出的發展合作倡議。中國願意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世界人民提供有益的公共産品,為其他國家發展提供快車、便車。

  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美國為達到掌控歐洲的目的而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有著本質不同。“一帶一路”倡議絕不是中國為了對抗西方而打造的地緣政治工具。這一重大倡議確保沿線國家無論大小強弱,在合作中均享有平等地位和選擇權,參與國家本著自願原則,在包容互惠的行動指南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彼此分享發展紅利。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並不著眼于一時一地的得失與眼前利益,而是中國政府堅持對外開放,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進程中的“常態”,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全局性,追求的是各國的義利相兼、公平正義、發展共贏。

  實現共同理想的奮鬥紐帶,實現遠大理想的信念之路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奮鬥在新時代,唯有心中秉持遠大目標、堅定信仰和堅強意志,方能腳踏實地,成就遠大理想。

  2018年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舉行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馬克思主義政黨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純潔政治品質、嚴明政治紀律。”崇高政治理想體現了政黨發展正確的政治方向,即實現“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規定了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奮斗方向,確保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行航向,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帶領下的中國人民奮戰新時代的價值遵循。

  在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主要表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中國近代以來所有仁人志士夢想的最大公約數。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步入新時代,開放型經濟的基礎和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與世界的交往互動關係也翻開了新篇章。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必須要將中國社會的開放實踐放置到更廣闊的空間來謀劃,實現更深度的開放,更積極的參與,更主動的引領。“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中國在建設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深化對外開放規律的認識而做出的科學決策。“一帶一路”建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新實踐,豐富發展了新時代治國理政新理念,標誌著中國的“開放理論實現了從指導中國開放到推動世界各國共同開放的偉大歷史轉變,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産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産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和重大成就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給世界,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必須牢記中國共産黨成立的初心—實現共産主義遠大理想,解放全人類。在共産主義社會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只有在共産主義實現的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本主義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馬克思主義對共産主義社會的描述與論證,是對人類實現自由、平等、全面發展最科學的表達。共産主義社會是所有人類獲得徹底解放的最終歸宿。

  由於國情差異,對於中國人民而言,歷史有力地證明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經由實現共同理想,進入世界大同,實現共産主義遠大理想是一條行之有效,前途光明的道路。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就是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實現共産主義理想的現實探索。

  開放才能交往,相交方能互通,互通才能通達,達己兼要達人,義利亦要相兼,求同存異,心向大同。

  夏一璞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特約研究員,博士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