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拉近中美人民距離

發佈時間: 2017-11-24 10:02:26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章念生 鄭琪 | 責任編輯: 殷曉霞

關鍵詞: 人文交流,中國文化,美國

  美國馬利蘭州西城小學漢語班的學生在背誦乘法口訣。
  本報記者 鄭 琪攝



核心閱讀

建於1800年的美國國會圖書館是全世界規模最大、收藏量最多的圖書館,中文藏書超過100多萬冊。然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文藏書還只有30多萬冊。從30萬到100萬的飛躍,伴隨著中美從建交到關係成熟發展的歷程,也折射了美國各界對中國認知興趣的不斷上升。

圖書成文化交流重要途徑

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了47年的美中政策基金會會長王冀博士,是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藏書猛增的見證者。中文藏書突破100萬冊,便是在他擔任國會圖書館中文部主任期間實現的。

王冀日前向本報記者談起那段經歷,言語間充滿自豪。1969年,國會圖書館舉行紀念中國圖書到美100週年紀念活動時,王冀曾向時任圖書館館長芒福德許諾,要讓中文圖書超過100萬冊,這讓芒福德吃驚不已。2004年,當王冀從中文部主任職位退休時,他的諾言已經實現。

自1869年至今,國會圖書館的中文藏書涵蓋了所有學科領域,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尤為突出,包括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學和中醫學內容。全館共有約4000份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其中有二三百種為孤本。除了漢語出版物外,該館還收藏有大量滿文、蒙文和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圖書。與普通圖書館不同,國會圖書館是美國政府的一個下屬部門,館長由總統任命,員工都是政府僱員。除了收藏圖書,國會圖書館還負責為國會議員以及政府部門提供決策研究依據。

王冀告訴記者,他在中文部工作期間,每月大約接待150名研究者,這些中文書籍為美國政府各部門、教育研究機構和學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需求,館長十分鼓勵我們每年到北京、香港等地購買中文圖書,並和當地圖書館交換圖書。”除了人文社科類圖書,美國國會圖書館還注重收藏中國科技書刊。“圖書館每年都購買中國科學雜誌和書籍,訂了500種中文期刊。中國科學院出版的期刊,我們全都有。”

對於美國聯邦政府和國會來説,中文部相當於身邊的“中國智庫”。讓王冀記憶猶新的,是1982年時任美國總統裏根訪華時,總統秘書給王冀打電話,説總統想要了解一些中國文化,請他推薦三本不太厚的參考書。王冀按要求挑選了幾本書。裏根訪華結束之後,專門給王冀寄來一封感謝信和一張親筆簽名照片。

“沒有交流就沒有了解,圖書交流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一條重要途徑。”王冀微笑著説,“見證了中美人文交流從興起到枝繁葉茂的過程,我這一生過得很有意義”。

中美人文交流無時不在

同王冀的個人觀感相一致,如今中美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進行著。無論是在紐約、華盛頓還是在一些偏遠鄉村地區,記者採訪時都曾見到美國民眾積極參與中國文化展演等活動的盛況。

“中國古代修建長城的目的是什麼?”“江蘇特産的茶葉是哪種?”不久前,華盛頓地區“江蘇杯”中文演講比賽在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關係學院舉行,比賽環節不僅有備稿演講,還包括即興回答和即興演講。在比賽現場,中美強基金會首席執行官何立強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致辭。他告訴記者,自己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學中文,當時只是出於個人興趣,覺得中文很酷,沒想到現在派上了大用場,“今天的美國學生學中文無疑將給他們的未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何立強認為,在美國培養新一代能夠同中國進行交流的人才,有利於增進兩國間的溝通,進一步消除分歧和誤解,是加強中美關係的必然選擇。“中美強基金會的下一個目標是尋求建立有效的網路,把學生、漢語老師和今後的僱主聯繫在一起,進一步提升美國學生學漢語的熱情。”

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已經開設了110所孔子學院,501個孔子課堂,學漢語的人逐年增加。

同漢語一樣,越來越多傳統中國文化也在走進美國。弗吉尼亞藝術博物館11月18日至明年3月11日舉辦的“輝煌大秦——兵馬俑”特展即是一例。在愛好中國歷史文化的美國民眾看來,該展覽將是一次文化盛宴——展品來自陜西省14家博物館及考古研究機構,數量多達130余件,包括10件兵馬俑真品,有40多件物品從未在美國展出過。

事實上,類似的大型中國相關主題展近年來在美國各大博物館不斷推出。2016年,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成功舉行了秦始皇兵馬俑展,使該博物館當年遊客訪問量比往年增加了50萬。今年3月27日至7月16日,本年度全美規模最大的中國文化藝術展覽“秦漢文明”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內展舉行,吸引了30余萬人前往參觀。在美國博物館同行看來,如今中國博物館硬體建設和展品水準已經達到了世界前列,許多博物館十分希望開展與中國的藝術品交流展。

弗吉尼亞藝術博物館館長奈爾吉斯熱愛中國藝術,多年來積極向美國觀眾推廣中國文化。在他看來,美國民眾對中國宏偉瑰麗的藝術文化知之甚少,“舉辦中國文化相關展覽有助於民眾進一步了解中國、理解中國。”奈爾吉斯對記者説,他本人已經去過中國二三十次,中國民眾是世界上最熱情好客的人民。“中美兩國間的共同點比許多美國人所認識到的還要多,我們應該在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

人文交流分量越來越重

在當前中美關係的整體格局中,人文交流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中美兩國政府都將人文交流合作視為兩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持續推動。

不久前舉行的首輪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通過的行動計劃中,關於加強雙方人文交流合作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教育、文化、創新等諸多領域——實施中美雙向留學“雙十萬計劃”;支援兩國大學智庫開展機制性合作,每年舉辦中美大學智庫對話;每年在兩國舉辦“中美青年創客大賽”,並在兩國新設若干“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推動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美發展,雙方合作培養培訓美國本土漢語教師;支援兩國文化機構建立長期交流合作機制,舉辦“中美文化論壇”;促進兩國公共文化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實施中美圖書館管理人員交流項目;推動兩國優秀藝術作品互訪,促進兩國民眾對彼此文化的理解……

據統計,2016年共有530萬人次往來于太平洋兩岸,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年30多萬名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美國每3個外國留學生中就有1個來自中國,超過1.4萬名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和交流。

文化源自人心,又直抵人心。中美兩國在社會和人文領域的交流有效地增進了雙方互信,消除誤解,拉近了兩國人民的距離。正如“江蘇杯”中文演講比賽金獎得主李少軒所説:“學了中文,交了中國朋友,你會發現美國人和中國人都一樣,我們都是普通人。”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