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乾生:打通硬科技成果轉化的“第一公里”

發佈時間: 2017-11-06 16:38:00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徐蘊峰 | 責任編輯: 王東海

關鍵詞: 金乾生,硬科技,第一公里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徐蘊峰)以“硬科技改變世界,硬科技引領未來,硬科技發展西安”為主題的“2017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將於11月7日、8日在古城西安拉開帷幕。這場備受國際科技界和國內外商界領袖關注的大會把“硬科技”推到了公眾面前,除了對硬科技概念的認識,公眾更想了解的是硬科技如何轉化為生産力,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對此,“雲媒中國”新媒體平臺《硬科技會客廳》專訪西安市工信委巡視員金乾生,就他眼中的硬科技進行了專業“解密”。

實驗室是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基本條件

“原創技術變成一個産品、一個産業,首先要經歷技術成熟階段,在實驗室裏反覆測試證明是沒有問題的。”西安市工信委巡視員金乾生告訴記者,在技術研製創新方面,要充分發揮高校、研究機構的優勢,全面、深入地推進政、産、學、研、資、用深度融合。

西安市工信委巡視員金乾生做客“雲媒中國”新媒體平臺《硬科技會客廳》

金乾生介紹説,軍民融合暨光子製造專業化眾創空間的思路是先行先試,摸索一條軍轉民、民參軍的軍民深度融合的模式。其戰略定位,是成為集國家軍民融合智庫、國防民用前沿技術佈局和研究,引進高端軍民融合産業化領軍人才,創業投資與孵化為一體的創業機構。其戰略目標是軍民融合通用技術、航太、航空、航海、新材料等領域産業;破除軍轉民、民參軍機制體制障礙,打通技術轉化的通道;引進一批領軍人才、孵化一批高端創新性企業的優勢産業集群。

西安市在人才培養上給予的高度重視和尊重,是成立大量重點實驗室的前提和基礎。在院士、博士生導師等科技人才的牽引和帶動下,才可能建立眾多的國際級重要實驗室。金乾生指出,實驗室既是學校學科建設的需要,也是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西安市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基本條件,重點實驗室越多,成熟的技術越多,離市場就越近。

打通硬科技成果轉化的“第一公里”

證明技術成熟後,要在一定的方法下,證明技術可以運用於工廠化生産,這個過程是産品的成熟階段。金乾生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説明這一環節。“像我們陜西人有關中小麥磨的面,就可以開發各種麵食産品,如手捍麵、拉麵、扯麵、雞炸面、包子等。硬科技技術開發成産品,與麵食加工的道理一樣。要清楚有什麼樣的工程方法、採用什麼樣的工具、在什麼樣的工業條件下開展工廠化生産。在這個階段,要由企業介入,各個開發區和産業園區牽頭,共同打造一個平臺,把實驗室研發産生的新技術搞轉化、産業化、工程化。”

技術轉化為産品後,必須要有用戶願意嘗試使用。交付産品時的核心問題,除了要核算性能價格比,還要和同類産品競爭、比較。當一項硬科技經歷了技術成熟階段、産品成熟階段和市場成熟階段後,它才能夠爆髮式地發展,這是最基本的規律。

金乾生指出,由於社會資本幾乎不願意投向項目早期和前端,容易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的第一公里“空檔”。在探索解決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問題上,西安市啟用的種子基金已經與多個高校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共同發現、孵化、支援早期科技創業項目生根發芽,助推其開花結果。西安市在市場成熟階段已初步構建藍圖。國內外大型産業投資機構和風險投資將大批量聚集,共同開發硬科技,並轉化為成熟的技術和産品,向産業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這將涉及到硬科技與金融和服務的融合溝通,形成戰略性的新興産業。

全鏈條業態少不了硬科技精神

硬科技從技術到市場投放,離不開西安人鍥而不捨的專業精神的支撐。金乾生認為,硬科技精神與硬科技市場組合起來,才能將硬科技産業的全鏈條業態完美地融合起來。

硬科技精神首先是專業精神。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幹,讓各方面人才發揮各自專長,在自己的領域鍥而不捨。其次要強調團隊合作精神,按照産業鏈的內在邏輯形成合作模式,依靠各方力量,最終在整體上取得進展。金乾生指出,社會發展已經從産品時代進入了産業時代,從勞動時代進入了智力時代,強烈的合作精神已是必須。

“西安特別適合發展硬科技,包括航空航太、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條件優厚。西安有一群腳踏實地的硬科技人才,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形成了獨特的風景。”金乾生表示,西鹹新區已經率先在全國建成硬科技小鎮,以“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為整體定位,打造“5分鐘産業生態圈”和“24小時産業價值創造圈”,涵蓋了從人才培訓、研發試驗、中試應用、成果展示、技術交易、孵化辦公、工業生産和創業服務等“硬科技”産業的全鏈條業態,保障了硬科技能夠真正投放市場變身“真金白銀”。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