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把軟實力建設貫穿于“一帶一路”建設全過程
作為中國融入世界的新載體,“一帶一路”倡議已經進入全面落實階段,其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和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球最值得期待的亮點之一。在這條路上,中國不僅要致力於推動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經濟發展,更要立足於發揮自身的軟實力,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識,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使之成為繁榮、合作、共贏的典範。
“一帶一路”倡議,是歷史的迴響,更是現實的需要。G20杭州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方案”鼓舞人心,“一帶一路”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建設“一帶一路”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需要看到,“一帶一路”剛剛興起之際,外界有一些不同的聲音,諸如“一帶一路形成閉環”“一帶一路是轉移中國過剩産能”等評論甚囂塵上。幾年來的實踐,以有力的事實駁斥了這些觀點。“一帶一路”正在建立起一個更加廣泛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同時,建設的艱巨性、複雜性與多元性也決定了,要成功實現這一宏偉願景,不能僅僅依靠硬實力,還需要依靠軟實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溝通情感,取得各方理解、認同和支援,催生持續的合作,互利而長遠。
未來,對照建設“一帶一路”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把軟實力建設貫穿于“一帶一路”建設全過程。這首先需要注重以人為本。“一帶一路”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是民心的相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人為本、凝聚共識往往可以打破地理的界限,因此,“一帶一路”應建立在人的需求和人的尊嚴的基礎上,建立在合作共贏、互助互學的基礎上,並以此為起點,著力文化溝通。文化差異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最大差異,文化融合是最要緊的融合,文化交流與合作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題中應有之義。以文化為橋梁,可以更好引領沿線各國、各領域、各階層、各宗教信仰的交流合作。例如2014年,我國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通力合作,將三國“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遺産,就是一個成功範例。
軟環境對接,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這既包括規則對接,也包括技術標準的對接。截至2016年6月,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簽署了自貿區協定,與56個沿線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協定。未來,有必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軟環境對接:在規則對接方面,通過談判和協商,與沿線各國的發展戰略實現對接,使各個分散運作的區域經濟合作框架和規則能夠相互適配;在技術標準方面,以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目標,減少貿易壁壘,消除各種要素在不同經濟體之間自由流動的障礙,採取便利通關的措施,簡化海關、衛生檢驗檢疫,推廣電子化報關等手段,優化市場軟環境。
“一帶一路”是新常態下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高度契合。建設各國共用的百花園,需要我們以合作和共贏為基礎,扎紮實實地致力於提升自身軟實力,“軟”“硬”協同,穩步推進。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