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資訊 > 

“姜”來致富 “鄉”約“錢”景

發表于:2024-04-24 11:15  作者:蘇丹丹、葉品  來源:中國網韻動安徽  責任編輯:沈好好

寬闊整潔的柏油路、設施齊全的活動廣場、錯落有致的鄰家小院、富有文化氣息的創意墻繪......走進安慶市岳西縣白帽鎮江河村,一幅生態宜居和美鄉村生動畫卷鋪展而來。

在江河村生薑加工廠前,村民胡銀生正駕駛三輪車,運來一車自家儲藏的生薑。“去年,我家4畝地全種植了生薑,産出了1.5萬斤,除去成本純盈利10萬元,比我在外面打工強多了。”胡銀生開心地説。

“姜”迎“豐”景 駐村幫扶增收入

胡銀生是土生土長的江河村人,為了生計,之前一直在上海打工,年收入5萬元左右。“在外面打工其實挺想家的,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候,異常地想家。”胡銀生回憶起了打工的那段歲月。

2023年春節返鄉後,胡銀生所在的工廠因經濟不景氣,遲遲未開工,胡銀生也只能留在家裏。時間一長,他便開始著急了。“不上班就沒有收入,家庭的生活品質就會下降。”

正當胡銀生一籌莫展之際,安慶市煙草專賣局(公司)派駐岳西縣白帽鎮江河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柯獻中解決了該戶的就業難題。“既然工廠沒開工,那我們何不留在‘家門口’就業呢,你可以加入到生薑種植業來,既能賺錢,又能顧家,一舉兩得。”

柯獻中的一番話深深地印在了胡銀生的腦海裏,隨後,他便把種植生薑擺上了日程。

“柯書記,我是小胡啊,麻煩你幫我看看是不是這樣種植的啊?”

“柯書記,又是我,我的生薑種植業越來越好啦,想擴大規模,能不能幫我申請貸款啊?”有段時間,柯獻中幾乎天天都會接到胡銀生的電話,而他總是事無巨細地指導,到府幫忙查看生薑的長勢。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胡銀生夫婦的精心護理下,在駐村書記的悉心指導下,僅僅過去六個多月,胡銀生種植的生薑便喜獲豐收。

“姜”有奔頭 特色産業來助力

“生薑是我們村的傳統産業,種植歷史悠久,全村種植小黃姜的農戶約有150余戶,種植面積近300畝,年産小黃姜約計150余萬斤,生薑已經成為我們村裏經濟的支柱産業。”村委會成員汪東霞介紹道。

“我種植生薑有20多年曆史,原來種植生薑也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銷售渠道少、價格不穩定,但現在不一樣了,我一點也不擔心銷路,因為有駐村工作隊幫我們一起賣,我們種得更有底氣了。”江河村種姜大戶劉召青笑著説道。

為了幫助姜民拓寬銷路,增加收入,駐村工作隊一方面到英山、阜陽、銅陵等地考察,學習相關行業的經驗做法。另一方面依託扶貧政策支援和幫扶單位力量,積極開通“郵樂購”和“徽韻伴山來”網路銷售平臺,進行網上售賣,線上平臺累計幫助姜農銷售小黃姜近3萬斤。

“姜”來可期 鄉村振興致富寬

為打響江河生薑品牌,工作隊還積極奔走生薑的綠色認證,創立特色農品牌。同時,新建生薑加工廠,為生薑賦能。

駐村工作隊借助幫扶單位力量,獲得接近百萬元的幫扶資金,建設了一座總面積1000平方米的生薑加工廠,項目投産以後預計能為村集體每年增收近10萬元,有效解決了生薑銷售難和農村閒散勞動力就業問題。

為集約經營、統籌發展,工作隊還在村部辦公樓屋面,建設40千瓦、廠房屋面建設60千瓦光伏發電站。這些項目不僅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還為生薑加工廠提供持續清潔能源。

小小一片薑片,一頭連起了群眾的“錢袋子”,另一頭連起了新農村的鄉村振興。

在生薑加工廠內,呈現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人們清洗、切片、腌制、殺菌、包裝等,忙得不亦樂乎。

“謝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也謝謝煙草公司駐村工作隊的真情幫扶,為我又提供了一個就業崗位,讓我貼補了家用,真的很感謝。”江河村村民也是加工廠的工人劉紹成感激地説道。

生薑加工廠的落地生根,如同一粒希望的種子,釋放出鄉村振興的無限活力。

近三年來,駐村工作隊累計爭取幫扶單位項目幫扶資金六筆共兩百餘萬元,完成了5個方面的項目建設,累計為鄉村振興幫扶點村民及村集體增收30萬元,增加就業崗位超過20個。

鄉村振興,大有可為。“鄉”約未來,駐村工作隊將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踔厲奮發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蘇丹丹、葉品)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83108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