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安徽省委金融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創新”成為安徽這場金融領域高規格會議的高頻詞之一。
巢湖之畔,合肥加速建設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國之重器”;科學島上,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多個大型實驗平臺著力開展科研攻堅,成果頻出;奇瑞汽車的生産車間,機械手臂運轉不停……
從科研院所到科創企業,江淮大地四處迸發著創新創造的活力,正在為發展能級之變、位勢之變蓄力。
為什麼是安徽?當科技“星火”在江淮大地呈現“燎原”之勢,人們心頭難免有此疑問。
業內人士指出,安徽聚集了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育了一批批優秀的科技企業,創新主體實力雄厚,創新人才活躍,“硬實力”底牌為創新厚植了優勢。
同時,聚焦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産業聚集地,安徽吸引著越來越多科技型企業在此紮根。
好苗、沃土,還需“雨露”滋潤。對於科創企業而言,尤其是在研發和科研成果轉化階段,資金需求較大,單個項目投資風險較高。但金融機構往往也“看不懂”“看不透”,在資金投放上顧慮重重。
助力科技創新就必須強化金融創新,打通金融機構風險偏好與科創企業前期投入不匹配的堵點、卡點。
以金融創新,更好服務科技創新,安徽轉變思路、探索模式,作出了更多嘗試。
2023年,安徽在全國首創金融支援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據悉,“共同成長計劃”以投行思維改造傳統信貸模式,由過去側重短期信貸效益轉向長期價值投資,推動創設科技金融新理念和新模式。具體實施過程中,在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下,由銀企雙方自願平等協商簽署“貸款合同+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簽約企業可在更長期限、更高額度、更低成本內獲得穩定融資支援以及全生命週期綜合金融服務,簽約銀行享有股權投資、結算服務、債券承銷等優先權,通過銀企聯動合作,實現銀企共同成長。
“我們與徽商銀行簽訂‘共同成長計劃’戰略合作協議,銀行新的授信評定模式和遠期利率共贏定價機制,在原模式測算授信額度基礎上不僅為我們增加了授信額度,而且延長了授信時間,這就更好滿足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安徽省萬豪水壩節能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説。
金融機構不敢投、不敢貸的背後往往是風險與收益不平衡。除了“共同成長計劃”,安徽還探索推動銀行信貸資金和股權投資有機聯動、同向發力:一方面,以科技企業高成長投資收益抵補部分銀行債務融資超額風險;另一方面,通過銀行的信貸投放為投資機構增強投資信心,實現投資與信貸雙輪驅動融資供給。
“貸投雙方互為背書,推動金融和資本向科創企業早期和産業鏈前端延伸。”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同時將貸投聯動業務進行“打包批量”操作,即“貸投批量聯動”,改變了對單家企業授信融資的模式,既可提高效率,也可避免單戶投資或貸款引發的金融風險,以解決“看準行業賽道,看不準單家企業”的信貸難題。
提起金融服務科創企業,就不能不提安徽的“基金叢林”建設。去年,《安徽省新興産業引導基金管理辦法》印發實施,組建500億元規模的省新興産業引導基金。如今,省新興産業引導基金體系16隻母基金全部組建落地。同時,2023年底,在皖落地的私募基金規模達1。6萬億元,居全國第7位。種子、天使基金投資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初創型小微科技企業;項目發展過程中,政府引導基金等“接力投”;只要項目足夠好,基金鏈可連續投資覆蓋到企業最終上市,一路護航“科創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省委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全方位服務好高水準創新型省份建設和新質生産力發展壯大,全力支援科技平臺建設,全力支援技術創新,全力支援科創企業發展,深入實施金融支援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全力抓好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
眼下,安徽已經豐富打造信用類、弱擔保類、權利質押類、風險分擔與補償類等多樣化特色金融産品超160款,基本形成覆蓋科技型企業“起步—初創—成長—高成長—成熟”全生命週期金融産品體系。
專家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期待未來會有更多金融創新在安徽加速落地,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創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