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桐城市大關鎮旵衝村土嶺組的山路和塘埂兩側,開滿了火紅的雞冠花。一位中年漢子,趕著一群小豬,沿著雞冠花簇擁的山道,向坡下的生豬棚轉場。這位漢子,便是該村天鷹家庭農場的主人朱仁根。
每天清晨,天剛麻麻亮,朱仁根便起床喂豬。
豬有母豬、仔豬和架子豬之分,飼料有精飼料和粗飼料不同搭配之別。六百多斤搭配均勻的飼料,一瓢瓢撒向豬槽。三百多頭豬喂下來,就是三四個鐘頭。接下來,還要清理豬糞,加工秸稈藤禾等粗纖維飼料,又得忙幾個小時。
喂豬食,粉碎飼料,粉塵飛舞;群豬撒歡嚎叫、粉碎機轟鳴,噪音震耳。一天天重復,朱仁根早已習慣了。
朱仁根是土生土長的旵衝人。十二歲那年,他不慎摔倒致左腿髖關節骨折,因為沒錢,延誤治療,落下殘疾,初中沒念完就輟學了。為了實現自我價值,他走南闖北,摸爬滾打中吃過許多苦。1999年,36歲的朱仁根邂逅了同樣身殘志堅的江西姑娘,兩人喜結連理。結婚後,朱仁根開過理髮鋪,做過小工,小規模地飼養過家禽家畜,後來到上海二弟處務工,都沒有賺到大錢。2016年底,在鎮、村和社會幫扶下,順利脫貧。
2017年,朱仁根貸款購買了20頭豬仔養殖。2018年,他引進母豬,租下15畝荒地建起了標準化養豬場,租下水塘放養魚苗,註冊成立天鷹家庭農場。這年底,他出欄生豬40多頭,凈賺2.6萬元,成為當地勵志創業的榜樣。
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他養殖的生豬大量病死,直接經濟損失20多萬元。痛定思痛,他總結經驗,流轉20畝山地,種植玉米、油茶、茶葉,在山上養鴨。一年後,他將豬圈與雞圈對調,繼續養豬,最終穩定在年出欄生豬三百多頭規模。
養豬既臟又累,但是朱仁根卻喜歡上了“豬倌”這一行當。他建沼氣池,將生豬糞污當做莊稼、果樹和花卉的基肥,生態環保。看著天鷹家庭農場穩步發展,朱仁根的臉上漾開了笑容。
一輛小車駛入天鷹家庭農場。來者是合肥的大客戶,想預訂這裡的土豬,每天一頭,宰殺後直供合肥。
天降喜事,好運臨頭。然而,面對送到府的生意,朱仁根卻婉言謝絕了。他解釋説:“農場主要由我和二弟二弟媳三個人在做,僅收儲收購秸稈青藤粉碎成飼料,就花費不少時間,養一欄豬就夠我們忙的了,實在騰不出精力去接這個訂單。我註冊了家庭農場,就得講誠信,要對得起這個稱號。”
“講誠信”,力如千鈞,這是朱仁根的為人之道,也是天鷹家庭農場立世之本。
他在山上種了幾十畝山芋、南瓜、玉米以及月亮菜等農作物,將藤蔓和秸稈用做豬飼料。除此之外,他還和二弟二弟媳上山打豬草,保持豬食營養均衡。他養豬追求品質,豬飼料純天然,不喂任何添加劑,因而長得慢,要一年多時間出欄。不過慢有慢的好,慢點累點,倒是心安無愧。
因為誠信,朱仁根飼養的土豬一直受到客戶的青睞,市場供不應求。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朱仁根就是這樣一位懂得感恩之人。
他租賃群眾不耕種的山地,給付的租金高。有人問,“你付那麼高的地租,作為參照,你讓後人接下來怎麼向村民租地?”對此,朱仁根呵呵一笑説:“地租付高一點,讓本村民組的老百姓得到好處,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再説了,我以前家裏窮,身體又不好,走路不方便,幹不了重活,多虧了鄉親們幫襯,我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他們的好,我一直記著。”
朱仁根一直記著鄉鄰的好,農場需要雇工,他優先考慮周邊農戶。他還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鄰,手把手幫教,既當技術員又當服務員,贏得了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朱仁根還記著村“兩委”的好。他被群眾推選為土嶺村民組組長,他覺得應該對得起這份信任。儘管走路一腳高一腳低不方便,但是他義無反顧地扛起這份責任,協助旵衝村搞好鄉村治理、鄉風文明和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冬春季節,他佩戴紅袖章,提著小喇叭,當起森林防火宣傳員;遇到村民家庭內部鬧矛盾,村民之間發生小摩擦,他都主動到府,以事説理,調解勸和;遇到鄉鄰間紅白事,他幫助料理,成為群眾的貼心人。
2023年國慶節,朱仁根站在旵衝村鄉村文化大舞臺上,深情地説:“我朱仁根能有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離不開村‘兩委’的支援,離不開鄉親們的幫助,真的感謝你們,我會在養豬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鷹嫂”是朱仁根二弟媳的網名。2023年9月25日,“鷹嫂”在抖音中歡快地説:“小豬換新家嘍。”畫面中,朱仁根趕著一群小豬,穿過塘埂上的紫藤拱門,走上雞冠花盛開的水泥道,向半山腰的生豬棚走去。
在山道兩邊栽種花草,美化環境,是朱仁根的創意。多年來,他利用閒下來的點滴時間,栽種薔薇、月季、映山紅、金銀花、雞冠花等觀賞性花卉,栽植垂柳、紅葉石楠、櫻花等苗木,種植辣椒、茄子、大蒜、小白菜等菜蔬。他還抽空砍竹削枝,在塘埂兩側紮下籬笆,作為薔薇、牽牛花、扁豆等藤類植物的攀援之架;在塘埂兩側對稱栽植毛竹,將竹竿對向彎成拱門,拱門上紫藤攀援纏繞,遮陽成景,為天鷹家庭農場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除了栽花種樹,他和二弟還在山坡上紮起三層高的竹樓。竹樓採用卯榫構架,富有彈性,堅固又防震。竹樓是抽空建的,建得極慢,花了五年時間還沒有完工。
朱仁根是個閒不住的人,稍閒下來就著急,總想找點事幹。扎籬笆、建竹樓、種樹栽花,累得一身汗,但他感到雖苦猶甜,充實而快樂。
對於農場的未來,朱仁根計劃在山坳的對面再修一條路,將電線理順調直,路邊同樣栽花美化;他還要在塘埂上全部搭建紫藤拱門,建一道綠色長廊。
有人説,“等你的規劃實現了,你也老啦。”
朱仁根嘿嘿一笑:“‘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嘛。現在鄉村振興政策這麼好,可不能辜負。做人要有奉獻精神,也許我享受不到我自己努力的成果,但我為下一代人鋪路搭橋,我覺得這樣活著也很有意義。”
朱仁根吃過不少苦,受過不少累。面對生活的磨礪,他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姿態,以踏石留痕的頑強毅力、披荊斬棘的拼搏精神,幾十年如一日,將荊棘育成鮮花,將泥濘踏成坦途,堅定地行走在山鄉産業振興的大道上,成為桐城市鄉村振興勵志榜樣。(圖文/疏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