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文旅 > 

安徽黃山:向新寫意中國風

發表于:2023-10-16 10:48  作者:劉菁、陳尚營、何曦悅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陳紫芊

黃山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城。

展開地圖,黃山市形如一枚楓葉嵌在安徽省最南端;翻開古徽州歷史,黃山市魂係徽文化千年。作為古徽州的主要組成,黃山根深于徽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枝繁葉茂,在包容與開放中揮灑中國風與國際范。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黃山循古而來、向新而去,徽派古建、徽墨歙硯、磚雕木刻、制茶技藝,走進鄉村田野會客廳,走入國際會客廳,打開人們的文化情感通道。徽風皖韻的人文經濟在這裡與時代融合、以創意表達、向世界呈現。

徽派國際會客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初秋黃山,細雨霏霏,山靄蒼蒼。一場中外時尚發佈會在黃山腳下舉行。模特們身著中外設計師打造的時裝,將“自然”“國風”“創新”主題在大美黃山碰撞、盛放。

這是一場山水人文的展示,亦是一次國際美學的對話。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法籍立裁專家瑪蒂爾德説:“黃山變幻萬千的雲海和獨特的徽派建築,讓我印象太深刻了!我的服裝設計用了很多黃山元素。”

中國風,國際范,在徽派風格的國際會客廳黃山融為一體。

由春及冬,一系列主場外交活動去年在黃山市屯溪區舉行,從去年3月的第三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等70余場外交活動,到去年12月的中國政府與主要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1+6”圓桌對話會。

由人文至經濟,一系列國際對話合作今年陸續在黃山展開。年初,中國、印度和斯里蘭卡三國在祁門縣開啟“世界三大高香紅茶”的首次“對話”。仲夏,2023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黃山)論壇在此舉行,約500名中外嘉賓共商RCEP合作新機遇。

為什麼是黃山?

黃山市委書記淩雲説,壯美河山、獨特厚重的人文內涵,是跨越地域民族的人類共通語言,更是追溯文明、讀懂中國的重要密碼。

創意黃山,大美徽州,迎客天下,和合共進。

論“山”,它集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三項桂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著稱。

述“文”,它是徽文化發祥地,涵蓋經史哲醫科藝等,孕育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雕刻等,文明星空璀璨。

如果宛若仙境的山水、獨具魅力的人文呈現黃山的世界,那麼自信中的包容、自立中的開放構築世界的黃山。

站在屯溪區東郊的南溪南村村口,“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詩意撲面而來。在這座有著千年曆史的徽州村落,新添了一張國際化名片:卓文的小食堂。

臭鱖魚披薩、枇杷醬……雖是西式餐廳,風格簡潔,飄散的卻是滿滿徽州味。美國小夥、黃山女婿卓文是餐廳創辦者,説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

臭鱖魚披薩,是卓文將徽州和西方美食融合後獨樹一幟的創造。2021年,在黃山安家不久的卓文就在抖音平臺上發佈自己做菜的視頻。

“在南溪南村開店,是因為嚮往徽州田園生活,沒想到生意這麼火,每天披薩供不應求。”卓文説。隔壁開店的當地人老吳,和卓文是“鐵哥們”。

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原始古村坤沙村的三山兩谷之間,有一處順地理位置而取名的民宿“居田谷”,粉墻黛瓦的建築融于周邊山林田野中。

類似這樣農文旅結合的鄉村會客廳,在黃山有近3000處,在田野鄉村中向世界展示中國風。打造“大黃山”世界級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這是安徽省對黃山的最新定位。

黃山市已摸排梳理“大黃山”建設項目210多個、總投資近2000億元,東黃山高端度假酒店群、市域旅遊鐵路T1線、新安江百里大畫廊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

從傳統自然到現代人文,從物種多樣性到文化多元性,從鄉村會客廳到國際會客廳,黃山在世界聚光燈下綻放中國風、國際范。

活化文化遺産:是歷史的也是時尚的

吸引全球遊客紛至遝來的,不僅是自然景觀,還有黃山既傳統又時尚的文化瑰寶。

5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擁有310個中國傳統村落、8000處歷史文化遺存、百萬件徽州文書……黃山積極推動名錄遺産與數字結伴、同創意碰撞,讓更多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一條魚”來講故事。

每年正月十五前後,黃山市歙縣溪頭鎮汪滿田這座靜謐的古村都會被魚燈點亮。從製作魚燈到嬉燈排練,全村老幼傾盡全力,演繹出大山深處的浪漫,也點燃起全球遊客的熱情。

這是一座以魚燈為魂的村莊。汪滿田嬉魚燈始於明初,相傳這項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活動與火有關,村裏過去木屋居多,常有火災發生,魚生於水,水能滅火,於是衍生出祭魚克火的嬉魚燈民俗,在600年時光中傳承光大。

今年春節期間,汪滿田村魚燈巡遊四晚,18000多名外地乃至外國遊客趕來感受濃濃嬉燈年味。其間,農戶製作的小魚燈線上線下銷售1000余只,銷售額35萬餘元。

汪滿田魚燈已非“春節限定”。在黃山市文創産品展示商店、街頭商鋪甚至在咖啡廳,都能看到“遊弋”的魚燈,相關文創産品線上上線下熱銷。

歷久彌新的,還有徽州書房裏走出的歷史文化遺産——墨與硯。

落紙如漆、經久不褪。以松煙、桐油煙、漆煙和膠等主要原料製成的徽墨,已不僅僅是靜置案頭的書寫工具,更是文化傳播的載體。

在歙縣縣城,坐落著乾隆年代老字號胡開文墨莊的余脈——老胡開文墨廠。一間間房門內,煉煙、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1道古法制墨工序各有講究。

南唐時,制墨在徽州生根發芽。如今,老胡開文墨廠探索將年輕人喜愛的國潮元素融入徽墨産品中。徽墨製作技藝傳承人周健每天準時打開直播鏡頭,介紹徽墨歙硯。

“忠於古法,行于創新”,這是老胡開文墨廠的經營之道,更是黃山眾多文化瑰寶傳承發展的共同路徑。

墨香浸潤,茶香添韻。2022年11月,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子項,産自黃山的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製作技藝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人工智慧、大數據正在將傳承千年的制茶匠心以科技的方式記憶、傳揚。

在黃山市高新區的小罐茶“超級工廠”,繁忙的生産線上幾乎看不到工人。工廠廠長李偉民介紹,生産線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將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等制茶非遺傳承人的手工技藝複製到設備中。非遺傳承人的制茶經驗,比如殺青溫度、時間、揉捻壓力、發酵條件、焙火等,經過上萬次的計算分析,設置為工藝參數,非遺技藝探索出標準化、規模化。

不僅如此,這家企業還研發出智慧泡茶機,根據不同茶類精準設置茶水比、沖泡溫度、出湯時長等,讓“茶小白”也能體會茶藝中的文化。

沒有傳承,城市將失去靈魂;裹步傳統,城市將凝滯不前。“創新是最好的文化傳承。”李偉民説。

截至今年8月底,黃山市與旅遊相關的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252%,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位居安徽省第二,對GDP增長貢獻超過68%。

一花一葉一味:是文化的也是經濟的

在黃山,文化與經濟從來相伴相成。

從阡陌街巷到山水之間,黃山擅長用文化找到共富“密碼”。

地處新安江上游南岸溝谷的歙縣賣花漁村,因村莊形似魚而得名。這個始於唐代的村落只賣花不打魚,世代以種植盆景花卉為業,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漫步村中,只見羅漢松倣若一株株微縮版“迎客松”,遊龍梅如蛟龍騰雲般姿態萬千,家家庭院擺滿匠心獨運的大小盆景。

徽派盆景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洪定勇介紹,村裏老中青三代盆景技術隊伍越來越壯大,年輕人學習了現代園林設計知識後,將其融入到盆景的創新性設計中。

近年來,得益於進村道路拓寬、旅遊步道建設等一系列改造提升舉措及政策支援,賣花漁村在家做起了全球生意。

“人在養花,花在養人。”賣花漁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徐玉龍説。今年一季度,賣花漁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70萬元,外來遊客16萬人次。

黃山市農村居民收入居安徽前列。今年上半年,黃山市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值為1.67,城鄉收入差進一步縮小。

提起八大菜系裏的徽菜,必須説到臭鱖魚。

因徽商走南闖北而誕生的臭鱖魚,幾百年前被盛裝在木桶裏、泡在淡鹽水中沿江運輸,如今形成了從加工到烹飪的地方及團體標準,進入現代化生産線,順著電商平臺,“遊”向東南亞、歐美、日韓等地。

在黃山皖新徽三食品供應鏈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對鱖魚進行預處理、腌制發酵、包裝和發貨。2023年,這裡預計産出臭鱖魚500多萬斤,總産值2億多元。

“家族五代人,用一百年做一條魚。”徽三臭鱖魚第五代傳承人吳永學説。

一百年間,臭鱖魚從地域美食發展成為年産值近40億元、年加工量超5萬噸的大産業,全市現有臭鱖魚加工企業1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10家,年銷售收入超千萬元企業30余家,帶動就業3萬餘人。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間煙火,到琴棋書畫詩酒茶的精神享受,一片小小的樹葉散發的是文化魅力,也是文化與産業的融合體。

中國十大名茶中,黃山佔三席。如今,黃山除了産出鮮茶,還延伸出凍幹茶粉、花茶配製、化粧品等茶葉深加工産品,全年綜合産值達230億元,茶農年每人平均收入1.2萬元。僅小罐茶“超級工廠”合作茶農就有2000余戶近萬人,帶動年每人平均增收2000元。

來黃山,看的是景,感受的是文化。

黃山的夜晚,盡顯“文藝范”“時尚范”。屯溪老街、河街、黎陽三條歷史文化旅遊街區,完美串聯獨具徽州氣質的夜經濟,河街“昱”見音樂會,黎陽古戲臺唱響,新安江畔大型水幕鐳射秀,演繹出大氣磅薄中浪漫與激情的黃山魅影。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黃山市共接待遊客822.6萬人次,較2019年增長20.6%。今年前三季度,黃山市接待遊客超6293萬人次,同比增長73.8%,較2019年增長9.2%,旅遊總收入575.96億元,同比增長69.2%,較2019年增長10.9%。

行走黃山,不僅感受徽州,更可品讀中國。傳統與時尚、中國風與國際范的融合,讓黃山韻味無窮。這魅力,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路徑的相攜共進。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