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 > 

安徽省推進濕地保護事業高品質發展

發表于:2023-10-16 10:48  作者:王逸群、許雅婷、顧亦飛 、艾宇欣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紫芊

安徽,江河水網縱橫,湖泊星羅棋佈。

江河湖邊,104萬公頃濕地承擔著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等多種生態功能,是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人類的生態樂園。

近年來,省林業局圍繞濕地生態提質、濕地經濟提速、濕地功能提檔目標,推進濕地保護事業高品質發展,在生態保護恢復、加強宣傳教育和促進價值實現等方面創舉不斷,成功激活全省濕地保護“整盤棋”。

生態提質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初秋的早上,合肥市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如畫,湖岸柳樹成蔭,湖水盪漾連接天際,時有白鷺閒立、野鴨浮游。巡護員曾亮騎上電動車準時出發,沿著巢湖岸線一路向東,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

“上午環湖巡邏,下午坐快艇巡查沿岸水面,負責清理垃圾、禁捕禁釣和安全巡查工作。”曾亮説,過些日子成百上千的候鳥就要來了,到時候巡邏艇經過,都能看到群鳥“伴飛”。

在合肥市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像曾亮一樣的巡護員共有230人。“我們向公眾承諾‘垃圾落地不超過15分鐘’,倡導團隊全力踐行‘五員’,即人人都是管理員、監督員、宣傳員、安全員和保潔員。”該公園負責人王健説,公園還積極加強濕地修復和管護力度,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先後開展了水毀復綠重建工作,栽植10萬株植物,建立濕地巡護體系並進行網格化管理,累計完成濕地修復面積約5000畝。

短短幾年,合肥市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從“藍藻年年爆發臭不可聞”變成了“河水清清、綠草如茵”,巢湖水質由2015年的Ⅴ類提升為Ⅲ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也成了公園常客。如今,公園年接待市民遊客超300萬人次,已然成為鑲嵌在城市中的一顆“綠色明珠”。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為合肥市環巢湖十大濕地建設發揮著示範作用。2022年,累計投資58.5億元的環巢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恢復修復濕地6.5萬畝。十大濕地串珠成鏈,成為築牢巢湖水安全、水生態的重要屏障,合肥市“國際濕地城市”品牌進一步擦亮。

安徽省以環巢湖濕地為示範,推動濕地修復機制創新,持續組織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修復植被和水禽棲息地、貫通水系、拆除圍網……近5年來,已修復30萬畝濕地。同時堅持“復綠”“護綠”並舉,將濕地保護修復與林長制改革有機結合,構建濕地生態保護長效機制,開展明查暗訪、“綠盾”監督檢查、“大起底”“大排查”等濕地自然保護地專項行動,及時發現違法違規問題並依法予以查處。

功能提檔

科教研學多位一體

“濕地植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按照生活類型看,可以分為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四類。”日前,在利辛縣西淝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植物園內,講解員正向參加研學活動的學生介紹濕地知識,同學們一邊認真聆聽,一邊拿出手機掃描植物上懸挂的二維碼,了解更加系統、完整的科學知識。

孩子們先後登上觀鳥臺辨認不同鳥類,穿過濕地文化長廊學習濕地保護知識,走進科普展覽館參觀160多種植物標本,在民俗館參觀耬車、耕梨、石磨等一件件飽含風霜的老舊物件……每個人都收穫頗豐。“通過這次學習,我了解了什麼是濕地、怎麼保護和利用濕地,打開了一扇認識濕地的窗戶。”利辛縣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馬鈺説。

在進行生態修復和保護的基礎上,以“皖北水鄉、淮上江南”為定位的利辛西淝河國家濕地公園別出心裁,充分利用濕地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走出了一條融科學考察、科普宣教、生態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利辛”之路。

“自2015年獲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西淝河國家濕地公園規劃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濕地保護中心主任袁春虎説,濕地公園打造了佔地380多畝的科普植物園,栽種400多種水陸生植物,全面建設濕地研學中心,廣泛收集皖北地區農業生産生活器具建成民俗館,讓濕地有“顏值”更有“價值”。

“我們開發了動植物科普教育、濕地文化教育、民俗自然教育等課程,定期組織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科普研學活動,讓學生們在觀賞體驗的同時,增強濕地保護意識、弘揚濕地文化。”濕地研學基地負責人孫偉凱説,濕地公園不僅成為人與動植物共用的綠色空間,更成為開放的“天然博物館”和中小學生的“自然課堂”。

除了研學體驗,濕地科普宣教活動同樣精彩紛呈。結合安徽濕地日、愛鳥周等,西淝河國家濕地公園先後承辦了快樂週末行徒步、濕地文化旅遊節、森林七夕音樂節等活動,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前來濕地公園參觀和體驗,並以此為依託輻射帶動周邊旅遊路線、旅遊産品的形成。“今年以來,我們累計開展各類活動10多場,5000多人次接受了自然教育,市民免費參觀體驗近5萬人次。”袁春虎説。

西淝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的有益探索,是全省濕地保護宣傳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安徽持續開展了“普及行”“宣傳行”活動,製作了《濕地保護法》解讀微視頻、公益廣告等系列宣傳片,並出版了系列科普讀物;同時,每年11月6日的“安徽濕地日”也已成為我省濕地保護宣傳的重要品牌,珍惜愛護濕地、依法保護濕地已蔚然成風。

綠色發展

做好經濟增效文章

如何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蚌埠市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打造“三汊河”品牌、發展生態種養的模式,成為我省濕地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有機統一的典型示範。

緊鄰三汊河濕地的東海島種植基地,萬畝藕塘一望無際,成片荷葉綠意褪去,泥土裏隱藏著豐收的果實。眼下正是起藕時節,工人們身著連體服和膠皮雨靴,在藕塘裏挖呀挖呀挖。

“我們這的蓮藕潔白如雪、口感清脆,營養價值也更高,深受市場歡迎。”蓮藕種植合作社負責人許萬能説,土壤和水質對蓮藕品質至關重要,三汊河濕地土肥水美,正好為蓮藕種植提供了優良的生態基礎。

通過招商引資紮根當地後,許萬能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完善基礎設施,蓮藕種植面積從6000畝到擴大到11000畝,年産蓮藕4000多萬斤,年産值6000多萬元,行情好的時候甚至破億。

大戶帶小戶,先富帶後富。每到起藕時期,許萬能的種植基地便聚集了周邊6個村的300多名村民。“起藕時多的一天能起三四千斤,工錢按照0.35元/斤來算,賺1000來塊不是問題。”許萬能説,合作社還為周邊村民提供種子和技術,帶動近百戶村民種植蓮藕4萬畝,附近6個村集體年均增收15萬元。

産業發展依託濕地資源蓬勃向上,也為三汊河濕地的合理利用指明瞭方向。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錨定“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目標,著力打響“三汊河”濕地品牌。“2020年註冊了‘三汊河’商標,包括3大類36個小項,其中‘三汊河蓮藕’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該公園管理處主任姚昆説,目前正進一步挖掘品牌潛力,推動蓮藕深加工,提升特色農産品市場附加值。

作為濕地生態品牌的延伸,“三汊河”稻米同樣成為市場搶手貨。2019年,該公園管理處利用合理利用區的35畝水田開展生態有機稻米試種,並以“三汊河”商標對外銷售。由於不施化肥農藥、只使用有機肥,“三汊河”生態稻米的口碑不脛而走。“還沒收就被訂空了。”姚昆笑著説,目前稻米周邊種植面積已擴大到500畝,公園管理處正採用“訂單農業”經營模式,有序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生態有機稻米生産經營,“濕地讓百姓得到了實惠,百姓也自覺反哺濕地、愛護濕地,形成了保護濕地與鄉村振興的良性迴圈。”

近年來,省林業局著力做好濕地經濟“大文章”。潁州西湖、貴池杏花村等濕地公園利用濕地景觀發展生態旅遊;廬江棲鳳洲和馬尾河濕地挖掘水生蔬菜、水生花卉經濟價值,助推觀光農業;肥西三河濕地摸索稻蝦、稻鱉立體種養模式;當涂石臼湖推動濕地碳匯交易……各地濕地公園各顯身手,為全省濕地保護提供了多種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

“靶向施策,推動我省濕地保護網路體系不斷擴大。”省林業局濕地管理處處長周小春説,目前全省已建有國家重要濕地(國際重要濕地)1處、省級重要濕地59處、省級以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8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57個,濕地保護率達51.8%,初步建成規模適度、佈局合理、類型多樣、功能齊全的濕地保護網路體系。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安徽省林業局正持續推進濕地保護事業高品質發展,讓綠色成為安徽最鮮明、最厚重的底色,讓人民在綠水青山中共用自然之美。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