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分享到 0

推動積極生育支援措施落地生效

創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首次納入生育支援措施,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發展換擋提速,精準實施購房租房傾斜政策,生育保險提標擴面邁出新步伐……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7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援措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出20項具體措施落實生育支援政策,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人口發展是“國之大者”。多領域力推積極生育,有著長遠戰略考量。近年來,新生人口不斷下降,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國總人口增速明顯放緩,社會老齡化步伐加快。從2021年《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再到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一系列政策舉措相繼落地,釋放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明確信號。

生育率降低是一個複雜社會問題。年輕人不想生、生不起、養不起的背後,是不容忽視的各種壓力。婚育面臨了哪些困難?住房、教育等問題如何破解?工作和家庭關係怎樣平衡?降低生育焦慮,需要統籌規劃。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從生命全過程、家庭全週期、社會全要素視角協同推進,才能打通生育堵點,解決家庭後顧之憂。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準,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強化住房稅收等支援措施,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構建生育友好的就業環境……以系統性思維統領人口政策全局,搭建領域齊整、內容完備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確保形成整體聯動效應。當前,我國配套生育支援政策體系與人口發展形勢、與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相比存在差距,亟待進一步健全。以人民為中心、以均衡為主線、以改革為動力、以法治為保障,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就是要滿足群眾多元化生育需求。

精準有力,突出“真金白銀”。每個小家庭面臨的生育難題不一樣。宏觀政策,難免受制于現實微觀因素。一些不接地氣、甚至與鼓勵生育相矛盾的做法,在個別地方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對“三孩”家庭給予政策鼓勵,但忽視了更普遍的“一孩”“二孩”配套鼓勵。系統性頂層設計明確施政導向,還需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及時細化具體措施。北京市明確生育“三孩”可享30天假期獎勵過渡政策,四川省攀枝花市對“二孩”“三孩”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到孩子3歲,浙江省鼓勵3歲以下嬰幼兒家長遠端辦公……以更多直接有效、“真金白銀”的生育支援措施,增強政策現實指向性、可操作性,降低養的負擔、減輕育的壓力、增加生的意願。

因勢利導,落實多方責任。生育是人生大事,但絕非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另一半擔當、家庭支撐,也需要全社會的同理心、包容心和責任心。《意見》強調構建生育友好就業環境,但在具體執行層面,企業不配合、不擔責現象並不少見。生育必然導致某些隱性影響,鼓勵開展寒暑假期託管服務、嬰幼兒的家長靈活辦公、男性休産假等,可能增加企業用工成本。而鼓勵並非強制,如果沒有稅收、金融等政策工具因勢利導,企業不會有動力落實措施。這就需要明確各方責任,建立多元參與的生育養育成本分擔機制,既通過政府的公共政策降低生育成本,又對女性用工友好單位提供更多補貼和支援。目前,一些地方明確把女職工權益保障、母嬰設施配備等納入用人單位合法經營評價,作為享受稅費減免等各項優惠政策評選條件。全社會共同努力,擔起應盡責任,分攤生育成本,平衡各方利益,才能讓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更濃。

循序漸進,更新社會觀念。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年輕人對婚育觀念認知各有不同,但歸根結底受生育成本影響。找準難點、痛點、堵點,進一步降低生育成本、拓寬個體發展機會,不斷釋放鼓勵生育的政策善意和決心,推動社會觀念改變。積極發掘傳統家庭倫理和責任文化的現代意義,引導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破除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構建新型婚育文化。歸根到底,生育是個體和家庭的選擇。釋放生育潛能,要回歸到尊重公民生育權、保障公民發展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上來。從家庭實際需求和社會發展角度出發,走出工具化、功利化窠臼,增強育齡人群“敢生育、願生育、能生育”信心,營造婚育友好型社會氛圍,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生育,一頭連著民生幸福,一頭連著社會發展。以人性化、科學化制度建設,匯聚各方合力,把生育成本降下來、服務水準提上去,找到個人、家庭、企業和國家的“最大公約數”,推動積極生育支援措施落地生效,撐起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未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