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近年來,來安縣施官鎮結合本地實際,多措並舉,通過設置光伏維護員、生態護林員等一系列公益崗位,由以往“輸血式扶貧”改變為“造血式扶貧”,既讓脫貧戶通過自己的勞動增加收入,又能充分發揮當地的産業效益。
一是科學設置崗位。按照人崗相適應的基本原則,根據脫貧戶身體家庭狀況科學安排與之相匹配的崗位,合理開發了保潔員、保綠員、護路員、光伏維護員等環境保潔和服務管理類崗位共87個。彌補了各村勞務不足的問題,也調動了脫貧戶的內在積極性。
二是規範選聘程式。由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村民代表以及貧困戶代表組成的評議小組,召開會議積極討論研究合理設置公益性崗位,堅持“按需設崗、科學開發、崗需互選、人崗匹配”,防止崗位開發盲目化、福利化。
三是加強日常管理。由用人單位對鄉村公益性崗位進行定崗定責,建立考勤考績制度,加強對鄉村公益性崗位的日常監督和管理。不定期採取明察暗訪、電話抽查、實地督查的方式,嚴查設空崗、頂崗、脫崗、變相發錢、不簽勞動合同等違規行為。
目前,施官鎮通過開發公益崗位為脫貧戶帶來每月約1300元的基本收入,公益崗位補貼已發放到戶兩批次合計15.9萬元,惠及14個村69人。公益崗位的設立增加了脫貧戶的家庭收入,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文/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