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安徽:加快振興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共同富裕路上,不能忘了老區和老區人民。

安徽大別山革命老區包括六安市、安慶市全境和淮南市壽縣、銅陵市樅陽縣,共19個縣(市、區),規劃面積3.38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千萬。由於歷史、自然等方面原因,革命老區發展一度相對滯後、貧困發生率較高、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公共服務保障能力較弱等問題突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大別山革命老區127.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5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解決,老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區人民奔上了致富路。

新時代振興發展的新征程上,要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支援力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激發內生動力,發揮比較優勢,努力走出一條新時代振興發展新路,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革命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今年上半年,我省印發了《安徽大別山革命老區“十四五”振興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安徽大別山革命老區地區生産總值8200億元左右,區域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特色優勢産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高。到2035年,安徽大別山革命老區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促進特色産業提檔升級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是中藥材天然産地,年産量2.6萬多噸,是全國22個藥材基地縣之一。該縣花石鄉花石村曾是大山裏的貧困村,前幾年通過發展中藥材等特色産業甩掉了貧困帽,走上了持續增收路。脫貧摘帽以來,村“兩委”便琢磨著怎麼把特色産業做大做強。

“我們鼓勵合作社在加大中草藥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拓展中草藥收購加工生産業務,建設中藥材鮮切加工中心。通過延長中草藥産業鏈,促進産業升級和農村增收。”花石村第一書記劉剛介紹,村裏的中藥材切片廠下半年就能投産,目前已與亳州藥企簽訂了中藥材銷售合同,將帶動當地中草藥産業由“種植”延伸到“種植、收購、存儲、加工、銷售”一條龍産業鏈式發展。

産業升級將帶來效益倍增。劉剛給記者算起了增收賬:中藥材切片廠投産後,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約12萬元;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延伸産業鏈,合作社年經營收入可以增加50萬元;通過延伸産業鏈,可以帶動當地更多勞動力從事中藥材的種植、加工、銷售和運輸,預計可增加雇傭長期工5人,每人收入不低於3500元/月,雇傭臨時工40人,每人平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去年以來,我省大力實施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産業發展提升行動,鼓勵支援鄉村因地制宜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促進鄉村特色産業提檔升級。2021年全省脫貧地區投入農業特色産業發展資金79.8億元,實施到村産業幫扶項目3526個,到戶産業幫扶項目73.2萬個,覆蓋脫貧戶58.6萬戶。

《規劃》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油茶、藍莓、蠶桑、瓜蔞、中藥材、蔬菜等鄉土特色産業,做大做強“六安茶谷、江淮果嶺、西山藥庫”等特色平臺,打造大別山區現代特色農業樣板區,建設80家左右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加快發展優質農産品精深加工,深化提升農産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佈局建設一批特色農産品産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項目。

進一步增強基礎設施建設

霍山縣太陽鄉楊家河村以中藥材為主導産業,天麻是當地的優質藥材,幾乎家家戶戶種天麻。藥材種植大戶朱永才種植了300多畝天麻,建起了天麻加工廠,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

“以前公路只有4米寬,大貨車進不來,藥材運不出去,只能通過小車倒大車轉運出去,無形中增加了不少運輸成本。現在道路加寬到6.5米,重新黑化升級,大貨車進出沒問題。”朱永才高興地介紹,“大車一次可以拉30多噸,一個星期就要拉三四趟,運輸成本就節省了三四千塊錢。”

道路等基礎設施是鄉村發展的基礎。“十三五”時期,我省持續加大政策傾斜支援力度,革命老區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寧安城際鐵路、合肥至安慶高鐵、德上高速淮南至合肥段、岳武高速安徽段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項目建成,老區實現“市市通高鐵”,“縣城通高速”有力有序推進,農村公路通城達鄉、進村入戶,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加快形成。下滸山水庫、淮幹一般堤防加固、皖河治理等一批骨幹水利工程順利建成,防洪保安能力不斷提升。現代能源基礎設施體系日益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發電裝機總容量的57.6%,電網配置能力持續增強。

“十四五”時期,我省將持續加強大別山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目標到2025年,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交通、能源、水利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以交通建設為例,我省將深入實施大別山革命老區對外聯通通道建設工程,加快推進京港、沿江、合肥至安康等高鐵安徽段以及六安至安慶、合肥至新橋機場至六安等城際鐵路建設,加快實施滬武高速無為至岳西段、太湖至蘄春高速、宣商高速合肥至霍山等工程建設,到2025年,基本實現高速鐵路通達80%的縣、高速公路通達所有縣城。推進“四好農村路”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一批資源路、旅遊路、産業路。

持續加大政策傾斜力度

大別山革命老區曾是貧困發生率較高地區,19個大別山革命老區縣中,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17個,大別山貧困革命老區縣12個。如今,老區的發展基礎依然薄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仍是老區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省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一定時期內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鞏固“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攻堅成果。聚焦革命老區11個脫貧縣(市、區),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將革命老區19個縣(市、區)全部納入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範圍,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進行動態監測和幫扶,防止規模性返貧。

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不斷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提高社區管理水準。立足安置地産業基礎、資源稟賦,積極推廣“四帶一自”“三有一網”等産業扶貧模式,完善就業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搬遷群眾增收致富。大力推廣“三業一崗”就業幫扶模式,繼續實施“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和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幫助脫貧家庭主要勞動力就近獲得穩定的就業機會。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安排老區以工代賑中央投資佔全省比重不低於50%。

加快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還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從2021年起連續5年,省財政對老區10縣(市、區)每年各補助2000萬元,支援建立産業發展基金,撬動引入社會資本,支援老區高品質發展,並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在安排革命老區轉移支付、分配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時,給予大別山革命老區傾斜支援。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革命老區支援力度,加大信用貸款投放力度,實行貸款差異化管理。對脫貧地區繼續實施企業上市“綠色通道”政策。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保障革命老區建設用地規模合理需求,對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項目用地,分類保障用地計劃指標,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計劃應保盡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