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持續的強降雨導致巢湖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巢湖中廟站水位一度達到13.43米的歷史極值,災害的嚴峻程度至今令人心有餘悸。
除了降雨量大外,巢湖流域的防洪體系如何進一步加固提升?怎樣補齊排洪能力不足的短板?洪災過後,開展災後水利工程建設是今後的重點。
目前,巢湖流域共有兩條排洪通道:裕溪河和牛屯河,這兩條河流是向長江排水的“大出口”。汛期,巢湖流域洪水搶排受制于長江水位高低,搶排窗口期時機有限,由於裕溪河、牛屯河堤防標準較低,沒有發揮應有的泄洪作用。
“更重要的是,今年長江水位也非常高,較高的江水形成‘頂托’效應,讓巢湖的水出不去,形成‘關門淹’。”合肥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今年7月5日至18日,遇長江高水位頂托,全流域僅靠鳳凰頸站抽排洪水,喪失對江排洪主動權。
在目前巢湖流域已建、在建的對江排洪泵站中,鳳凰頸排灌站、神塘河泵站、鳳凰頸新站合計排洪流量490m3/s,主要排西河、兆河流域洪水,代排巢湖洪水能力有限。這就造成排灌站“加班加點”也不堪重負。
“加快治理對江排洪通道,提高搶排能力;新建對江排洪大型泵站,保障排洪暢通,才能補齊巢湖排洪這個短板。”該負責人表示。
下一步,合肥市規劃按巢湖100年一遇洪水可安全排出標準,建設裕溪河、牛屯河排洪通道。同時,新建裕溪河口大型對江排洪泵站,建設規模約800m3/s,排洪量大大超過鳳凰頸泵站,可減輕其他泵站的排洪壓力,在搶排洪水時從“單車道”變為寬敞的“多車道”,實現出口暢通。該市將立即啟動裕溪河口大型對江泵站項目的前期規劃設計。
今年汛期,合肥市連續啟用了十八聯圩、濱湖聯圩、蔣口河聯圩、沿河聯圩、裴崗聯圩等9個萬畝以上大圩和177個中小圩口為巢湖分洪,累計蓄洪17億多立方米,不少農田、農房被淹,轉移安置了大量群眾。
合肥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人口增加,可蓄洪圩口減少。巢湖流域滯蓄洪區沒有總體規劃,滯蓄洪水的場所不明確,進洪時間、滯蓄洪水效果等難以準確把控。
為了應對超標準洪水,規劃新建生態濕地蓄洪區,增加蓄洪空間,《城鄉重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議書》中,已明確合肥市肥西縣濱湖聯圩、蔣口河聯圩,廬江縣十聯圩、代橋新圩,巢湖市沿河聯圩作為新建蓄洪區,與現有的東大圩、十八聯圩規劃為重點蓄洪區。
暢通“主動脈”,還需打通“毛細血管”的微迴圈。通過中小河流治理、災後薄弱環節治理等項目的實施,巢湖流域中小河流重點河段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及以上,但仍有部分河段存在防洪短板。
據了解,合肥市已謀劃開展新一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開展豐樂河、滁河、白石天河、柘皋河、派河、莊墓河等中小河流干支流治理工程,提高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同時,針對在病險水庫(水閘)、泵站方面的防洪薄弱短板,開展新一輪病險水庫(水閘)加固、泵站更新改造。
“自排+抽排+蓄洪”,未來將成為巢湖流域防洪的三道防線。“我們將建立以裕溪河、牛屯河河道自排為主,以對江泵站抽排為輔,沿巢周邊重點蓄洪區蓄洪保底的巢湖流域防洪排澇體系格局。”該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