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是發展群眾體育,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物質基礎。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要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
以“全民健身”促進“全民健康”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擘畫了新時代全民健身兩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35年,全民健身更親民、更便利、更普及;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準等居於世界前列。今年底,中國每週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鍊的人數將達到7億。健身人數的增加意味著對場地設施需求的不斷攀升。截至2019年底,我國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86平方米,相較于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時的1.46平方米,增幅達27.4%,但與國際上其他體育大國對比仍有較大差距。新時代、新需求、新任務,《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意見》更加注重全民健身場地建設運營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著眼于場地設施的全生命週期,充分考慮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規劃建設、運營管理中的瓶頸和難題,多措並舉,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健身問題。
百姓身邊建場地,建設運營重綠色
《意見》指出,要建設貼近社區、方便群眾健身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健身廣場等健身設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選址將貼近百姓放在首位,在建設、運營過程中要貫徹綠色建設、運營理念,遵照體育場地設施全生命週期,利用高環保、高智慧、高效益,低成本、低能耗、低環境負荷的可持續發展手段,努力推動場地設施的可持續發展,推動資源的有效、綠色利用。
平急兩用,應急避險勇擔當
疫情中有眾多體育場館臨時改造成方艙醫院,承擔收治患者的重要任務。如武漢體育中心在疫情最吃緊的情況下,在24小時之內緊急籌建為方艙醫院,提供1100張醫療床位,緩解了床位緊缺的問題。今後,體育場地的應急避險功能要著力加強。《意見》中提出,“各地區要統籌體育和公共衛生、應急避難(險)設施建設,推廣公共體育場館平戰兩用改造,在公共體育場館新建或改建過程中預留改造條件,強化其在重大疫情防控、避險避災方面的功能。”
拓寬用地供給方式,鼓勵市場化運營
《意見》提出,社會力量可申請利用尚未明確用途的城市空閒土地、儲備建設用地或者已明確為文化體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塊建設臨時性室外健身設施,改變了當前體育用地供應方式以劃撥為主的局面,拓寬用地供給方式,支援採用租賃方式供應土地,緩解社會力量當期投資壓力。
在場地設施運營方面,推廣委託運營模式,倡導“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市場化運營,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
積極探索智慧健身,推進資訊科學技術與全民健身深度融合
疫情給“網際網路+健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未來,傳統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運營,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的方式將是線上線下雙輪驅動,迫切需要資訊科學技術與全民健身深度結合。結合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意見》準確把握這一趨勢,提到了資訊化建設、“網際網路+”等內容,比如要建設多種預約渠道,確保人員可追溯,並根據疫情防控形勢及時調整入館限額;開發國家社區體育活動管理服務系統,不斷提高體育公共服務的智慧化、資訊化、數字化服務水準。此外,《意見》還鼓勵開展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網路賽事活動,通過豐富的線上體育活動,滿足群眾居家健身、強健體魄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