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教監管〔2023〕2號)文件精神,著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以評價牽引區域科學教育高品質發展,形成以評促育、評育一體的區域科學教育工作新思路,為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品質發展夯實基礎,近日,溫州市出台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力監測三年行動計劃,將於今年11月在全國率先啟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專項監測。
溫州市第二實驗小學開展“科創@未來”科創嘉年華活動。溫州市教育局供圖
構建“三維發展力”評價指標體系
堅持大科學教育觀,堅持家校社協同共育,形成“支援力+培育力+成長力”的“三維發展力”評價體系,既關注政府、社會、家庭為中小學科學教育提供的支援保障情況,也評估學校科學教育管理、教學的實施水準,更聚焦學生的科學素養成就。“中小學科學教育專項監測在國內幾乎是空白,在國外也鮮少涉及,我市的指標體系是在系統研究pisa、timss、naep、國測等國內外權威綜合監測項目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目前國內中小學科學教育評價比較全面系統的指標體系”,溫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説。
《行動計劃》明確,在評價內容上,除了關注學科評價,將探索跨學科學習評價,要將探究實踐、科學思維等作為評價重點。同時,還要把具有辨識度的區域科學教育特色納入評價,如家庭實驗室、科學部落格、STEAM教育、項目化學習、創客教育等,助力區域科學教育特色做大做強做亮。
在評價對象上,堅持抓“面向全體”和“關鍵少數”的有機統一,既面向全體學生,抓好科學教育的普及評價,又面向少數有特殊天賦的學生,抓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評價,著力探尋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培養機制。
瑞安市集雲實驗學校學生對話航太員。溫州市教育局供圖
完善“多樣多元”監測評價方式
形成小初高“輪次進行”的施測模式。優化“一年監測、兩年改進”的組織施測安排,從2024年開始,按照初中、小學、高中輪次進行的思路,組織全市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力監測,實現監測學段全覆蓋。
探索“常態+測試”的數據採集方式。多渠道採集數據,形成以測試數據為主、常態數據為輔的數據採集方式。區域、學校層面的部分數據直接從教育事業統計年報、教育經費統計年報、學籍系統及市教育局各處室(單位)採集,減少現場測試的容量,增加數據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探索“傳統+表現性”的評價方式。堅持素養立意,改進紙筆測試。增強測試題的應用性、綜合性、創新性,杜絕機械刷題,引導創新教學方式、強化學科實踐、形成深度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探索大規模監測條件下表現性評價模式,考查學生實驗操作、科學實踐、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複雜能力的發展狀況,扭轉科學教學應試化、功利化傾向。溫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透露,“我們將組織力量,開發試題,在全國將率先開展基於人機交互模式的科學實驗及探究能力線上測評,力圖把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過程、核心素養等測出來。”
強化“診斷改進”結果運用機制
形成發展指數,刻畫發展面貌。以監測全面客觀反映我市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全貌。根據行動計劃,監測將形成並適時發佈三級十二項指數,即市、縣、校三級形成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力三項總指數;市、縣兩級形成家社支援力、學校培育力和學生成長力計六項分指數;校級形成課程建設、教師教學和教師發展三項分指數。“監測就像大型體檢儀,將全面刻畫呈現區域及學校科學教育的健康圖譜”,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如是比喻。
溫州市南浦實驗中學學生製作橡皮筋動力飛機。溫州市教育局供圖
量身定制報告,督促問題改進。為縣(市、區)和學校量身定制一縣一報告、一校一報告,做好一年一次的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力監測反饋。建立監測預警機制,督促問題整改,培育典型示範,指導學校開展基於監測結果的科學教育評價改革行動研究,到2026年,培育100個科學教育發展力監測結果運用典型案例、100所科學教育發展力監測結果運用典型學校。
探索影響機制,促進提質增效。強化“循證思維”,深度分析挖掘監測數據,用數據打開教育過程的“黑箱”,著力加強“四個探尋”。即利用數據,探尋中小學科學教育相關規律,探尋社會、家庭、學校、教師等因素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影響作用,探尋區域科學教育品質提升路徑,探尋中小學科學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機制。“數據背後有很多科學規律,我們要深度挖掘,科學研判,用規律去引導區域科學教育的高品質發展”溫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這樣表態。(顧士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