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裏的“好戲”

時間:2024-07-05 16:01:13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中欣

“天井有戲”之“村晚” 圖源:溫州宣傳

越劇演出、戲曲PK賽、薩克斯獨奏、畬歌對唱……近日,溫州市蒼南縣天井村文化禮堂熱鬧非凡。“天井有戲”之“村晚”在這裡上演,打破了往日的鄉村寧靜。

我國第一場“村晚”,于1981年誕生在麗水市慶元縣月山村。這場由農民自發組織的活動以淳樸的形式,講述發生在廣袤農村大地上的故事,受大眾追捧。作為“村晚”的發源地,浙江至今已經舉辦了43年農民“村晚”。

大山裏有啥好戲?讓我們踏進天井村,探尋“村晚”厚重生命力裏展現怎樣的山村蝶變魅力。

“天井有戲”,且看前世今生

天井村,遠離城區,最高海拔1100多米,藏匿于深山之中,人跡罕至,人們刀耕火種,自産自銷,鼎盛時期全村人口達4000多人。兩百多年前,在芒種節氣後,天井村群眾自行籌資邀請越劇團下鄉巡演,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天井有戲”因此延續至今。

從邀請越劇團下鄉巡演到村民自組3個越劇戲班,從古戲臺到村文化禮堂,“天井有戲”身份逐漸轉變為“我們的村晚”。從小山村裏自發參加“村晚”的群眾,到廣邀蒼南、平陽等地文化禮堂前來“走親”,藏匿于深山之中的小山村不斷大“朋友圈”,牢牢鎖住遊客眼球,讓這個古老的畬族村煥發出文化新活力。

“村晚”搭臺,經濟“唱戲”。因為一年四季不一樣的“村晚”,常住人口僅200多人的天井村,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回鄉辦“村晚”、搞建設,他們還原了紅色燕窩洞裏的軍民魚水情,自導自演200多年曆史的武解元故居、300多年的紅豆杉樹、600多年前的銀礦遺址裏的故事,為“村晚”帶來新想法、注入新活力。新建垂釣中心,將曾經的學校改造成精品民宿,唱起“最美的星空”生態資源經。如今的天井村,因“村晚”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蛻變成了省級生態文化基地、美麗鄉村精品村。

馮驥才曾經説:“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産。”“村晚”,不同於家喻戶曉的“春晚”,它源於鄉村,源於群眾,也因此能在諸如天井村這樣的世外桃源綻放文藝之花,吸引遠道而來的戲迷、遊客駐足欣賞,共用文化盛宴。

一份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村晚”示範展示活動累計舉辦2萬餘場,參與人次約1.3億,山村“小歡喜”發展成全國“大聯歡”。“村晚”這出“好戲”遍地開花,效果喜人。

唱一齣“好戲”需要哪幾個腔調?

唱好開場,保留土味本質。在網際網路串聯起來的沃土上,如何獲取最大公約數,讓老百姓在臺上台下高興?非“村晚”不可。演身邊人,話身邊事,唱新生活,“村晚”的藍圖,不僅僅是場演出,更是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是鄉村非遺文化的展示平臺,是鄉村傳統文化的百寶箱。鄉土味,是“村晚”的天然基因。從“村晚”的載歌載舞裏,我們總能感受到久違的鄉愁和泥土的芬芳,忙碌的心靈會被治愈,會被感動,會被共鳴。從“村晚”的唱念做打裏,我們能察覺到鄉土中國的文化脈動和生機活力,在鬧熱中找到文化的靜謐。正可謂:鄉村煙火氣,“村晚”暖人心。

念好戲詞,傳承土味文化。天為幕,地為席。尋一處隱蔽又安靜的角落,搭建簡單但閃耀的舞臺,給群眾提供一個傳遞美好、表達自我的場所。“村晚”,就是這樣一個以大地為舞臺,在許多鄉村的田間地頭、文化廣場、農家小院,上演一齣出好戲,讓鄉親們看得入迷。2012年,浙江省建成第一間農村文化禮堂,即杭州市臨安區上田村文化禮堂,至此,“村晚”有了固定的文化舞臺,有了文化陣地,也有了“正規軍”的模樣。在文化禮堂的舞臺上,各種鄉土文化活動被編入“村晚”的節目單裏,凝聚起熱鬧與歡樂、團聚與幸福,點綴“村晚”最樸素的初心。

打好組合,貼合土味生活。“村晚”重在帶動群眾的參與感,在這場“走親”中,群眾不再是單純的觀眾,更是文化交流的“製片人”“出品方”和“主角”。文化輸出不再是官方單打獨鬥來“辦文化”,單一性下行輸出,而是吸引更多普通素人群體加入和相互交流。2023年,央視《你好生活》第四季節目中以“村晚”為主題,走進深圳,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村晚”。因為真正地貼近群眾、紮根生活,晚會現場才能發現像李大哥、李大姐這樣普通但耀眼的個體。群眾是最懂群眾需求的,滿足了群眾的文化所需,是“村晚”成功的真正原因。

大山裏的“村晚”如何穩站鄉村文化舞臺C位?

抓住人物做文章,讓“村晚”持續活起來。鄉村振興,也是人的振興。在直播時代,吸引網紅群體加入本地“村晚”,將會成為“村晚”的爆款節目。2024浙江省“我們的村晚”抓住溫州網紅人物小英夫婦和嘉興“村舞大媽隊”極具反差感的南北斗舞表演,引爆現場觀眾和網友的歡樂情緒,抓住返鄉創業青年演員又萌又颯的表演風格,讓觀眾和網友們看了連連稱讚。同時,實行文化特派員下派制度,遴選理論宣講、文化藝術、群眾體育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通過結對指導,賦能基層文化發展。有了文化特派員的參與,“村晚”活動將變得多姿多彩,鄉風文明也會遍地開花。

土味+潮味碰撞,營造鄉音鄉情氛圍。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村晚”舞臺不應只是本地群眾參與和享受,更應該推動各地土味文化在“網際網路+”助力下更好地“走出去”。開展文化走親活動,在文藝創作上,兩地文化團隊成員通過視頻連線PK交流,同屏輪番展現本地“村晚”作品,通過網路為群眾獻上跨區域的雲端文化盛宴,不僅讓表演者充滿新鮮感,也讓全國各地群眾感受他鄉文化特色,讓遊子一解鄉愁。

文旅融合發展,打造特色IP。“一場村晚帶火一座城”,2023年起,各種“村晚+”帶動鄉村文旅産業發展。“村晚”,不再限于單純的舞臺文藝演出、群眾的喜怒哀樂,而有了更多周邊産品,如非遺集市、美食品鑒、村禮伴手禮等,形成獨特的文化IP,提升品牌價值。“村晚+”的文旅盛宴,帶動農、文、旅、體融合發展,帶來以文塑旅、以旅促文之效,真正實現了“一村一品”“一縣一品”,讓鄉村振興的“振興”二字顯得更加真切、具體。(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