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溫州市洞頭區,一座座共富“小工坊”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從單一的來料加工走向多元發展,各式各樣的新型工坊托起群眾共富夢,讓群眾在“家門口”端穩就業“飯碗”,共同奔“富”。
電商直播 雲上共富
作為“中國紫菜之鄉”,霓嶼街道素有萬畝海上美麗田園的美譽。鄉賢羅中安創立的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乘勢而上,將“流量”變“銷量”,不斷激活海島振興“一池春水”。
通過引進海苔自動化智慧生産流水線及相關先進設備,羅中安的公司不斷提高紫菜的産品品質與知名度,推動養殖戶勞動成果有效轉化,並借助“工坊力量”,搭上了“雲端快車道”,搭建起“線上直播、線下經銷、快遞+物流”的行銷體系。現已孵化固定直播間2間,培養了10余名優秀主播,通過車間生産與電商直播,直接帶動就業50余人,每人平均年收入超5萬元。
一根網線連通天南海北,電商直播也讓海島群眾的致富路向深處拓展。工坊自成立以來,直播場次已達100多場,成交3萬多單。此外,工坊還不定期給大學畢業生、實習生、村民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線上推廣金牌售賣員。
羅中安表示,未來將繼續加大電商人才隊伍培養與建設,吸引有意願回鄉做電商的人員加入團隊,讓電商直播更有洞頭味、家鄉味。
品牌帶動 非遺添彩
由於貝雕非遺技藝的入門門檻高、製作週期長等原因,技藝傳承十分困難,2022年,陳燦淵以“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為支撐,設立貝雕非遺工坊,用以普及和傳承貝雕技藝。
貝雕非遺工坊主打産品為首飾盒、挂畫、鋼筆等符合當下潮流的特色文創産品,以此來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工坊還同步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對貝雕工藝愛好者進行講解教學,目前已經進行公益培訓30余期,吸引了1000多人次參與到貝雕技藝的傳承中來,帶動就業近100名,每人平均年收入4至10萬元。
接下來,貝雕非遺工坊還將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並與各街道(鄉鎮)進行合作,開辦貝雕工藝工作室及實踐基地,進一步普及貝雕技藝,帶動更多的漁農民轉産轉業,推動海島鄉村與傳統文化共同發展。
來料加工 興業富民
在東屏街道望海小區內,有一家2015年成立的來料加工共富工坊,工坊面積約120平方米,以組裝學生文具為主營業務。由於工坊的工作門檻低、時間靈活,因此頗受小區裏家庭婦女的歡迎。掙錢顧家兩不誤,極大地帶動了這些居民在家門口就業的積極性。
“有的人速度快一些,一個月有將近1800元;有一些手腳慢一點,一個月大概有1200元,最多的能做到2000多元。”來料加工共富工坊負責人黃慶柱説道。
“小作坊”並不等於粗製濫造,雖然工坊沒有先進的設備,員工也是非專業的家庭婦女,但是對於産品品質絕不敷衍馬虎。把好了質檢關,憑藉著可靠的産品品質,該來料加工共富工坊贏得了許多廠家的信任,也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
目前,慶柱來料加工共富工坊除了望海小區的工坊點位,還長期為元覺、霓嶼等地的村居提供原材料,幫助當地低收入的村民及殘疾人群體勞動致富。(潘杉 邵康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