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建飛地,溫州見到了什麼?

時間:2024-05-13 15:22:49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解亮 謝甜泉

要説溫州與長三角如何有個約,作為長三角核心城市的上海,顯然是第一站。

距離溫州450公里,大上海名聲在外,那裏有前沿的市場、技術和資訊,匯聚著大量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有著豐富的創新資源。

如何讓上海的資源要素跨過空間阻隔,幫助溫州發展?

2019年,溫州在上海市嘉定區建起“科創飛地”—溫州(嘉定)科技創新園,為企業連結高端科創資源,促進溫州産業轉型升級。自此,溫州與上海多了一個一體發展的約定,兩城有了更多的互動。

溫州(嘉定)科技創新園運營負責人李海鷹迫不及待地介紹起飛地的故事。

圖源:潮新聞

“飛地就是溫州企業來上海的第一站,尋求突破邁出的第一步。”李海鷹對此深有感觸,“上海對多數溫州企業來説是陌生的,所以這一步對企業很關鍵。這個時候我們扶企業一把,他們就能更順暢地在上海開展合作,更容易連結到上海的資源,紮根上海。”

如今,溫州在上海已有嘉定、松江兩個科創飛地,累計招引企業研發中心和孵化團隊50多個。

“我給你們講三個故事,就大概能明白飛地是如何連接溫州與上海的了。”李海鷹説。

1

第一個故事關於人才。這也是不少溫州中小企業迫切望向大上海的重要因素。

故事的主角紐頓流體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它還是個“小透明”,在永嘉一間租來的廠房裏生産著大家都在生産的閥門。

單一的産品,資源匱乏的企業。“想接觸人才專家,卻沒有很好的渠道,不知道該跟哪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對接。”企業負責人陳孫娒向李海鷹倒了不少“苦水”,直言要在上海找“有本事的人”,提升産品附加值。

“平時我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替溫州在上海建好‘人才朋友圈’。”兩人一起刷圈,先是找到一位曾在世界500強企業工作過的技術人員,陳孫娒很歡喜。然而合作一段時間後,發現這位技術人員雖精通技術,卻不懂産品,只好分道揚鑣。

“人才朋友圈”繼續刷,終於,一位剛退居二線的資深行業技術專家——邵貴軍,被他們精準鎖定。他不僅從業時間久、技術紮實,對閥門市場熟悉,還是一位在國內蒸汽系統整體解決方案領域被認可的專家。但得知企業在溫州,邵貴軍也有顧慮,他不想離開上海工作。

“我們在上海嘉定飛地建立了紐頓研發中心,您就在上海工作,待遇也有保障。”陳孫娒三顧茅廬,並作出承諾,最終請動了邵貴軍。而且在其帶動下,又來了6名高技術人才。

他們結合靠前的泵閥市場和技術,進一步突破波紋管閥門技術難點,提升産品品質,並圍繞蒸汽、導熱油領域開拓系列成套的閥門産品、設備。

如今,紐頓的産品生態發生質的改變。從以前的賣單一産品蝶變為能為客戶提供全套蒸汽和熱能系統解決方案的服務方。

3年的時間,紐頓從不到1億元的年産值,上升到近3個億,2023年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

如果説紐頓因溫州在上海有飛地,找到核心人才,升級了企業産品,那麼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浙江迦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找到的則是新賽道。

回想起首批申請入駐嘉定科創飛地的企業名單,李海鷹依然覺得迦南科技的到來,是最令她意外的。

2014年迦南科技就在創業板上市,申請入駐時,已是國內知名的制藥裝備生産企業,其固體製劑智慧化技術,更是行業細分領域的第一。

圖源:潮新聞

為何選擇來飛地?“想尋求突破,但找不到方向。”企業在上海辦事處負責人陳潔説,中國是制藥大國,上海有制藥行業最新的市場、前沿資訊,以及最優秀技術人才,“我們想來上海找一找企業的發展後勁在哪。”

李海鷹向陳潔推薦了正在上海進行的“長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覽會”等技術展會的資訊,將他拉進對口的微信群,為企業對接科研合作項目、領域專家、客戶資源。

入駐嘉定飛地半年多的時間裏,陳潔與團隊成員從一個個小屏、展會窗口開始,了解科技成果轉化的最新資訊。每天不是在聯繫,就是在拜訪的路上。“這些都是在溫州接觸不到的資源。”

在與數十位行業專家的密集接觸中,陳潔了解到當前藥廠“原料藥+製劑”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也找到了一條企業新的發展賽道——原料藥制藥裝備。

“這正是企業産業鏈前端缺失的重要一環。”陳潔説,就像是從小麥到麵包,中間需要將小麥先變成麵粉,再將麵粉製作成麵包。以前企業主要做麵粉到麵包的環節,如今企業可以參與小麥到麵粉的階段。

開闢新賽道後,即使受疫情影響,迦南科技近年的原料藥裝備訂單額還實現了年增長30%以上的好成績。企業還在上海佈局了新的技術工程服務公司,來接觸前沿的客戶市場。企業的發展,打開了一個新的空間。

3

前兩個故事,都是溫州企業連接上海的資源,“第三個故事,我想説説飛地的另一面,其實還承擔著項目孵化器的角色。”李海鷹説,從家鄉出來,終歸還是想多引一些資源回溫州的。

2021年,在上海的一次青年聯誼會上,一支年輕的儲能項目團隊進入李海鷹的視線。項目的帶頭人張彬彬,是一位90後的溫州小夥。

“在低谷的時候把電儲存起來,在高谷的時候用出去。削峰填谷的儲能模式,能滿足企業節能降耗需求……”談起自家的儲能項目,張彬彬如數家珍。

在當時,儲能産業還是個新鮮事。工科出生的李海鷹,敏銳捕捉到這個項目有“未來産業”的潛力。而彼時的溫州,也正在發展電池等新能源産業。

“何不將這個項目引到飛地來!”李海鷹向張彬彬發出邀請,並介紹溫州正在起步的新能源産業以及落地的産業鏈相關企業。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張彬彬將上海煌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遷進了飛地,並提出需求:做一個儲能示範項目,來推廣儲能産品。

李海鷹立即對接溫州的招商團隊,從接洽到落地僅用14天,上海煌能正式入駐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而後建成了全市首個光儲一體化示範項目,實現所有儲能設備在溫州生産、製造、運營。

如今,上海煌能的潛力,被同在溫州的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眼相中。瑞浦蘭鈞生産的新能源電池正是上海煌能的上游産品,兩者強強聯合,合資成立了一家全新的公司,並落戶溫州位於松江的科創飛地。

上海煌能與溫州企業有了新的連接,上海與溫州新的合作故事正在續寫。(解亮 謝甜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