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法國小説《紅與黑》的趙瑞蕻

時間:2024-05-11 14:41:39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曹淩雲

書香撲面,潤澤心靈。當地時間5月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愛麗舍宮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談。會談前,習近平主席面對一排書籍微笑著説:“這是我要送你的一些圖書,都是中國翻譯的法國小説,中文的法國小説。”馬克龍總統仔細端詳了書單。作為國禮,這批中文版法國小説有《紅與黑》《包法利夫人》《高老頭》《茶花女》《三個火槍手》等。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説,也是其代表作,在法國家喻戶曉,在中國也擁有無數讀者。説起這本書的翻譯,溫州籍作家趙瑞蕻(1915-1999)是不能遺漏的,他是《紅與黑》第一個中譯本的譯者。

01

事情得從1942年説起,那年冬天,從西南聯大畢業的趙瑞蕻,經西南聯大外文系老師柳無忌先生推薦,認識了時任中央大學外文系主任范存忠先生,在范存忠的安排下,趙瑞蕻到中央大學柏溪分校任教,在外語系教英文。

上世紀40年代初的趙瑞蕻 甌江文藝供圖

柏溪是一個小山村,依山傍水,竹木挺秀,薄霧如紗,每當朝陽或落日把山村鍍成金色,更是美不勝收。這個清寂村莊給趙瑞蕻帶來不少創作靈感,除教學外,他寫出了不少現代詩,如《阿虹的詩》《金色的橙子》等,發表在月刊《時與潮文藝》。

在這個村莊裏,有著良好法文造詣的趙瑞蕻,開始翻譯法國小説家司湯達(Stendhal)的名著《紅與黑》。關於《紅與黑》,他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溫州中學前身)讀書時,就留有印象。

時間繼續追溯到1932年,那年夏天,17歲的趙瑞蕻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高中部,這裡的許多老師開明愛國,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精神。那時候,語文老師陳逸人宣揚科學民主,提倡白話文,決心把革命薪火傳遞給學生;歷史老師吳文祺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學基礎等教育;英文老師夏翼天教學生西方文論和法國文學,還利用星期天開展課外活動,帶著學生乘坐舢板船渡江去江心嶼,坐在沙灘上給學生講法國小説《紅與黑》的故事,趙瑞蕻聽得津津有味。

在柏溪這個小山村,趙瑞蕻一有空隙就翻譯司湯達的《紅與黑》,他用散文化的筆調進行翻譯。1943年年底,他完成了這部不朽名著的翻譯。這是第一個中譯本,1944年作為世界古典文學叢書之一,由作家書屋出版,很快贏得了中國讀者的喜愛,在我國新文學翻譯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那個小山村,他還翻譯了法國作家梅裏美的小説《卡門》(一名《嘉爾曼》)、法國詩人蘭波的名篇《醉舟》和英美作家的一些作品。

《紅與黑》 甌江文藝供圖

面對司湯達的《紅與黑》,趙瑞蕻曾寫道:“假如我1932年在溫州上高中時,我的一位敬愛的英文老師沒有偶爾間跟我談起《紅與黑》這本小説名著,使我心上就淹留最初新鮮印象;假如我後來到青島上大學時沒有學習法文,1938年1月間,我沒有隨學校西遷昆明,坐粵漢路火車南下,再從香港坐船到越南海防時,買到了《紅與黑》的法文本;以及後來1942年冬又在重慶中央大學圖書館借到了司各脫蒙克裏夫的《紅與黑》英譯本,使我有機會對照原著細心閱讀,深受感動,迷上了斯丹達爾這部精彩的書的話,我決不會萌發翻譯《紅與黑》的念頭。”

02

趙瑞蕻出生在溫州老城區一個商人家庭。父親趙承孝做茶葉生意起家,克勤克儉,後來成為一家茶行的經理,平時讀一些古書,寫得一手好字;母親林繁是家庭婦女,識字不多,卻喜歡古詩詞;家裏兩個哥哥和三個姐姐,都受到良好的新式教育,愛好文學。在這种家風熏染下,趙瑞蕻小小年紀就發奮讀書,接觸文學藝術,學習英文,積極投身愛國運動。

1929年夏季,早慧的趙瑞蕻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學附屬小學(又名模範小學),並被保送到第十中學初中部讀書。初中部校舍在溫州老城區積谷山西麓的春草池之畔,教育設施和師資力量都不弱,教國文的老師就是後來成為著名戲曲專家的王季思先生。當時,23歲的王季思從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不久,腦子裏是開放民主的思想和現代科學知識,尊重學生的個性,加強學生的特長培養,很受學生喜歡。就是在王季思的指導下,趙瑞蕻開始新詩寫作,文學才華嶄露頭角。

浙江省立溫州中學校址道司前校門 甌江文藝供圖

1935年夏季,趙瑞蕻高中畢業,他年輕的心飛向了遠方,考入上海的一所私立大學——大夏大學,讀中文系。在上海,趙瑞蕻與同學秘密出版進步刊物《中國青年行進》,還送給魯迅先生兩期,當面請教于他。次年夏,趙瑞蕻轉入山東大學外文系,他以濃厚的興趣學習英文和法文,汲取西學文化的新風與銳氣,讓青春和夢想一起飛揚。

趙瑞蕻為溫州第十五中學龍騰文學社題詞 甌江文藝供圖

1937年10月底,趙瑞蕻得知北京、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遷到長沙後聯合組成長沙臨時大學(簡稱臨大)的消息,便又背起行囊,來到長沙,經甄別考試轉入臨大文學院外文系二年級讀書。但日寇南侵,長沙並不平靜,兵荒馬亂,1938年元旦後,臨大奉命西遷昆明,並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包括之前的臨大)薈集了中國一大批最優秀的知識分子,趙瑞蕻也有幸得到許多著名教授的教誨和關心。讓他最難忘的是言行穩當利落的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教過書,得知趙瑞蕻是溫州人時,詢問了許多關於溫州的情況,後來與他多次談到籀園(溫州舊圖書館)和溫州仙岩梅雨潭。趙瑞蕻與查良錚(穆旦)等15名愛好詩歌的同學成立了南湖詩社,聘請聞一多、朱自清兩位教授為導師。詩社提倡創作和研究新詩,也不反對舊體詩,這是西南聯大第一個文學社團。社員們不定期出版詩歌壁報《南湖詩刊》,不定期舉辦詩歌座談會。趙瑞蕻寫了一首描繪落霞潭風光、思念故鄉與親人的抒情長詩《永嘉籀園之夢》,也貼在墻壁上,朱自清讀了後,在一次詩社聚會時説:“這是一首力作。”趙瑞蕻激動得心裏怦怦直跳,卻只説:“謝謝朱先生。”1940年盛夏,趙瑞蕻從西南聯大畢業,先在美籍教授溫德主持的基本英語學會任職,而後在昆明南菁中學高中部教英語,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教學生涯。那年8月13日,趙瑞蕻和楊苡在滇池岸邊的風景名勝區大觀樓結婚。楊苡是安徽盱眙(今屬江蘇淮安)人,在西南聯大外文系就讀時,在一次學校的文藝晚會上與趙瑞蕻認識,倆人志同道合。楊苡後來成為著名的翻譯家,翻譯有《呼嘯山莊》《俄羅斯性格》等文學名著,哥哥楊憲益也是著名的翻譯家,她與巴金、蕭珊夫婦交誼深厚。1941年,趙瑞蕻、楊苡夫婦先後告別了昆明,前往重慶,開始了新的征程。

趙瑞蕻(右)、楊苡(左)夫婦與恩師沈從文一起,攝于沈從文北京寓所 甌江文藝供圖

03

抗戰時期,日寇步步進犯,原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輾轉遷至重慶,辦在松林坡,隨著轉學而來的學生日益增多,校舍擁擠不堪,中央大學就在重慶郊外的柏溪徵得150畝土地,創辦了分校。校方安排了小篷船,每天來往校本部和分校一次。趙瑞蕻在中央大學柏溪分校任教時,也經常乘坐小篷船。

1945年9月,中國抗戰勝利,重慶舉城歡慶。第二年,趙瑞蕻一家隨中央大學遷至南京,從此就定居南京。趙瑞蕻在柏溪的4年裏,生活異常清苦,常用紅薯充饑,房屋墻壁用灰泥塗抹,冬季採用烤炭取暖,但他的心情始終愉悅,村民的善良淳樸、老師間的彼此信任、與學生建立的深厚友誼,都令他難忘。趙瑞蕻到南京後,依然兢兢業業地教學和寫作,又翻譯了司湯達的短篇小説集《愛的毀滅》,由正風出版社出版。但時局依然動蕩,人心惶惶,國民黨又用80萬大軍大舉進攻解放區,對國統區的民主運動進行瘋狂鎮壓,使南京這座本來舒適安詳的城市淹沒在嘈雜的喧囂中。1946年7月15日,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被國民黨暗殺。趙瑞蕻聽到消息後,含淚寫下詩歌《遙祭》,是在噴射滿腔的怒火,也寄託了他深切的哀思。1947年5月20日,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幾千名學生聚集在南京,舉行“挽救教育危機聯合大遊行”,史稱“五·二〇”學生運動。趙瑞蕻、楊苡、楊憲益毅然走上街頭,為學生簽名、捐款。兇悍的國民黨軍警用水龍衝擊、用棍棒毒打遊行的學生,愛國學生的鮮血染紅了南京街頭巷尾。趙瑞蕻、楊苡、楊憲益穿梭在滾滾人流中,搶救和慰問受傷的學生。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他們期盼共産黨勝利的旗幟卷過長江,插上紫金山的主峰。

晚年的趙瑞蕻在南京的寓所門前 甌江文藝供圖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趙瑞蕻任教于中文系。他以熾熱的愛國之心,抒寫了《土地上的光》,讚頌新的時代,歌唱新生活。他翻譯、出版了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經典長詩《列寧》,翻譯、出版了《馬雅可夫斯基研究》。1953年,趙瑞蕻開始致力於新興的比較文學研究,在南京大學中文系創建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培養出一批批比較文學碩士研究生。

趙瑞蕻(左二)與溫州籍作家唐湜(右一)、莫洛(右二)等在一起 甌江文藝供圖

趙瑞蕻先生是一位詩人,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歌;他是一位學者,在比較文學領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同時,他畢生鍾情于翻譯事業,讓《紅與黑》等作品越過山川,跨過國界,與中國讀者相遇,也讓世人得知他在翻譯上的出眾才情。可以説,趙瑞蕻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客觀存在的,是浙江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曹淩雲 甌江文藝供圖

作者簡介:曹淩雲,浙江溫州人,年少時生活在永嘉。現為溫州市文聯黨組成員、秘書長,《溫州文學》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副會長。出版有長篇紀實文學《舅舅的半世紀》《走讀甌江》《海上溫州》《生為赤子》等。作品入選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浙江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項目等。獲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獎內刊優秀編輯獎、溫州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曹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