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永嘉:藝術鄉建建出“國際化”村莊

時間:2024-04-28 16:08:07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金朝丹

春和景明,溫州市永嘉縣鶴盛鎮上日川村300畝農田裏,村民們忙著耕種藝術家們的菜園。藝術理論家邵大箴的“苦瓜園”、藝術理論家柯文輝的“醉碧園”、藝術理論家劉曦林的“香草園”、原中國國家畫院院長龍瑞的“蘿蔔園”、英國藝術家克萊爾的“beautiful bird”等150片小園圃,又被種上新作物。

菜園即將迎來更多“新主人”。日前,上日川村向全球發起“國際藝術家駐留”計劃,邀請世界藝術家前來寫生創作。本月底開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地藝術家將陸續來村駐留,而菜園,是世界藝術家們和小村日常聯絡的紐帶之一。

田園和藝術,在楠溪江畔雙向奔赴,山村鄉野入畫,繪出共富圖景。

圖源:溫州新聞網

不一樣的菜園

菜園裏有150余塊石頭,石頭上有藝術家的命名和專屬書法題款,這是藝術家棲居鄉間的作品。菜園裏,還有用於田園藝術市集的草坪、藝術圖書館、孔雀園……

小村菜園的不同,源於藝術植入。

箬溪國際藝術村 圖源:溫州新聞網

上日川村內,溪流經村而過,溪岸長有大量箬葉,古稱“箬溪”。2016年,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後、青年畫家周建朋在外遊歷20年後,回到家鄉上日川村,把自家三層老宅改造成藝術家寫生樓。年輕人最初的設想很簡單:發起藝術聚會,接待書畫家朋友。

結果文藝界人士紛紛前來,文化活動和學術研討活動接連不斷。

“畫畫還能當飯吃?”村民們好奇觀望,一度不解。起初,村裏環境“腳都踏不進”,上日川村原村委會主任周送回憶:“村裏沒錢改造,周博士就自己拿出5萬元,開始著手環境整治,他還拉上在外做企業的同鄉捐款,成立箬溪基金會,用於支出。”

“藝術起源在鄉村,藝術沃土在鄉村,藝術介入鄉村,藝術改變鄉村。”周建朋萌生了“藝術+鄉村”探索的想法,思索著能為家鄉做點什麼。

他邀請村民到寫生空間來看畫,有活動就請村民一起參與。2017年,國家畫院的程大利先生想來溫州寫生,需要接待承接。程大利的團隊有七八十人,周建朋意識到帶動鄉親共富的機會來了,他租下附近村民的房子,改造成寫生空間,並提供住宿,懸挂統一品牌。這次寫生得到了師生們的高度評價,各大美院紛紛找到府來尋求合作。

經過藝術家“無中生有”、變戲法般的精心設計,村莊面貌蝶變,房屋上色有了墻繪,廢棄小學被改造成美術展覽館,閒置農房被改造成鄉村美術館,由此,藝術村落加速形成。

鄉村連結世界

“藝術鄉村建設者”除了本村人,還需要更多力量。

周建朋盛情邀約,年過七旬的上海籍畫家周欽堯率先駐村成立工作室:“如果因為我的藝術幫助他在中國鄉村折騰點動靜出來,還能造福一方百姓,那我就去!”目前,以張如元、周欽堯為首的10多位藝術家已入駐箬溪國際藝術村。

除了邀約國內藝術家,小鄉村也在連結世界,“箬溪”國際藝術村的微信群裏,異域成員在不斷增加。

2016年,周建朋在法國做課題研究時,結識了法國美協主席雷米·艾融,他對藝術交流表達了濃厚興趣。周建朋萌生了邀請巴黎畫家來溫州的想法。

2017年,“當巴黎遇上溫州-中法藝術家溫州寫生與展覽”活動啟動儀式在法國凡爾賽市舉行,反響熱烈。2018年5月,23位中法優秀藝術家來到溫州,在溫15天裏,兩國藝術家們在田間地頭創作繪畫,與村民一同吃著田間農家樂。法國藝術家們創作出了大量以上日川在內的溫州人文自然景觀為題材的作品,並帶回法國展出。2019年4月,出版“當巴黎遇上溫州”畫冊和紀錄片,十幾位中國藝術家到凡爾賽與法國藝術家進行展覽和交流,打開了中外藝術文化交流新模式。

在2023年參加過活動的義大利米蘭佈雷拉美術學院的安德烈亞·德爾·古爾丘説,作為策展人,他籌劃如何讓藝術家及作品進一步互動,讓中西方藝術家深入到對方社會環境裏。

自2018年以來,在各方支援下,周建朋相繼發起與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義大利米蘭等城市的活動,後續與希臘雅典、美國紐約的對話交流也排上日程。

煙火生共富

藝術入村,慢慢走進村民們的生活。

圖源:溫州新聞網

以“箬溪”為界,“半村煙火半村丹青”在小村形成。溪南藝術區、藝術空間林立,有藝術家入駐,有高雅藝術創作,有藝術品銷售。溪北是村民生活區,生活氣息濃郁,村民生産的素面、粉幹、番薯棗、柿子、麥餅、粽子、松糕、薑茶等農産品通過藝術嫁接,變成農創産品對外銷售。

半村煙火合作社、箬溪嘉珍共富工坊相繼落地,帶動50多名村民就業,去年合作社收入超800萬元。

“沒人住我們就收拾乾淨,有人住就有錢賺。”民宿老闆鄒雪蘭説,20多戶村民把自家宅院改造成民宿。箬溪國際藝術村與全國28所美院簽訂合作協議,小村每年可以接待3萬-5萬名師生。如今,上日川村民人年均收入從2016年底的8000元躍升至2023年的3萬元,常住人口從五百餘人增加到七百餘人。

周建朋還牽頭恢復華嚴硯古硯生産,投資礦物質顏料工廠,提供“永嘉顏色”;在村內成立裝裱館,為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成立藝術品交易網站、畫廊,作為駐村藝術家以及寫生團隊作品售賣平臺。接下來,小村還打算建設書畫博物館藝術園區,部分股份由村民認領,實現共建共富;計劃投資建設永嘉楠溪鄉村美術館,實現藝術、藝術家和鄉村的進一步深度結合……一條“旅遊—文創—經濟”産業鏈逐漸顯現。(金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