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綠道:串點連線成面 繪就和美鄉村畫卷

時間:2024-04-17 16:15:09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李彩雲 趙凱帆 范欣怡

漫步于溫州永嘉楠溪江綠道,如同行走在青山綠水間,山水田園入畫來。綠道一側樹林鬱蔥,江水澄碧,疏影橫斜的枝條和清淺的河水組成一幅絕美的風景畫,彷如進入了現實版的“綠野仙蹤”。

綠道另一側,阡陌交通屋舍儼然的田園畫卷正徐徐展開,富有設計感的咖啡、民宿坐落其間,遊客在市集、營地間穿梭,麥餅、紅糖等傳統業態也由路邊搬進了精緻的小房子。一條綠道將多而散的景點串成線,讓散而亂的産業連成片,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建設者”,讓點上“盆景”變成了面上“風景”,一幅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一條綠道引客來

“這種風和日麗的天氣,最適合到楠溪江來一次‘精神的逃離’,沒有天花板的地方最舒服。”近日,來自溫州市區的遊客木小非騎著自行車,沿著碧透的江水一路環遊,從鑊爐到江楓,再到最終目的地——灘地音樂公園,沿途風景被她盡數紀錄下來,而她腳下便是楠溪江新晉網紅打卡地,串聯了岩楓各大風景點的楠溪江綠道。

楠溪江綠道 圖源:永嘉縣融媒體中心

“楠溪江存在景點多而散的短板,於是我們便在2018年計劃並修建了這條集騎行、跑步和漫步于一體的綠道,沿線配備了驛站等配套設施,綠道串聯了楓林千年古城、楠溪江灘地音樂公園、獅子岩、龔埠漂流碼頭,新坊濕地公園等景點,同時還與省級綠道5號楓林段支線相連,形成了一個長達12.84公里的旅遊環線。”永嘉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建設部主任張衍橫介紹道。

“楠溪江是一個天然景區,在打造過程中,我們儘量保留灘林原貌,將周邊景區串點成線,遊客遊覽各景點的時間也大大縮短了。”楠溪江綠道工程負責人湯海倫告訴記者。如今,這條蜿蜒在楠溪江腹地的綠道不僅成為了沿線村民的絕佳散步點,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拍照。“週末在這邊露營的遊客很多,天幕都沒地方搭了,村裏的農副産品都不夠賣了。”楓林鎮鑊爐村村民周岩橋笑道。

然而綠道帶來的變化卻遠不止此。據鑊爐村黨支部書記黃少郎介紹,為了把綠道帶來的流量引入村內,鑊爐村便此以為契機撬動村域環境蝶變,以前該村是全市有名的“臟亂差”,現在每年都是優秀村。

與此同時,楓林鎮便以綠道為軸,建設了“詩意山水、陌上花開”示範帶,對沿線村社的環境進行了大整治、大提升,並以鑊爐村為共富先導村,串聯楠溪江畔沿線9大村居,大力實施和美鄉村建設行動。“綠道沿線村域環境得到了有效提升,一大批新産業、新業態也慕名而來,在這裡落地生根,帶動村民就業3000余人次,每人平均年增收3200余元,為沿線各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30余萬元。”楓林鎮黨委委員、常務副鎮長陳澤子深説。

新業態撬動鄉村遊

從高空俯瞰,澄碧的江水與岸邊建築交相輝映,綠道從中穿過,咖啡館、民宿、房車營地、機車驛站、研學基地等業態星羅棋佈,處處可見鄉村的豐碩與斑斕。

楠溪江綠道 圖源:永嘉縣融媒體中心

“不僅是環境變美了,綠道沿線的旅遊業態也越來越紅火了,慢慢地形成了一條綠道産業帶。”提起變化,楓林鎮江楓村黨總支書記周望東便笑得合不攏嘴。楠溪綠道旁,江楓人徐倩婧開在蔥郁樹林間的舟裏茶酒咖啡館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我是第二次來了,楠溪江給人很開闊的感覺,我喜歡江風吹在臉上。”“回頭客”小怡坐在露天咖啡區,她的桌上擺著剛出爐的麥餅和咖啡。作為鄉村新業態,“咖啡”還喚回了不少年輕人回鄉就業。90後大學生黃澤鵬便是其中之一,畢業後的他曾在城市呆了一段時間,但有感於家鄉的發展,他回到老家鑊爐村的麥餅工坊從學徒做起,經過幾個月的學習,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名咖啡師。他告訴記者:“在家工作幸福指數比較高,推門見景,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眼下,鑊爐村的網紅打卡點田家陌上隱正在進行二期民宿的打造,位於景沙崗村總投資約1.5億元的錦裏·西優度假村一期民宿也已開門迎客,可為更多村民提供就業機會。

除了咖啡、民宿,市集、露營和節慶活動也成為了遊客前往鄉村的理由。去年鑊爐村舉辦了“開鐮節”和沙崗粉幹美食節,活動期間,一天的遊客量最高可達兩萬餘人,“那段時間,鑊爐的遊客在全溫州能排到第二,村裏的土特産全賣空了,還吸引不少鄰村人過來賣。”黃少郎對當時的盛況記憶猶新。

今年,位於新坊村的自然島營地也出“新招”,通過舉辦早餐市集吸引人氣,增加過夜遊客量,而著名景點“獅子岩”所在地下日川村便引入音樂人家項目讓“老景區”煥發了“新活力”,這個以音樂為主題的民宿綜合體的落地給古老楠溪江注入了新潮音樂元素,同時該村鄉村夜遊、特色燈光秀等旅遊新業態也不斷佈局。

然而,交通便利也帶來了不少煩惱,楠溪江“周邊遊”的吸引力不斷下降,如何培育更多新業態,培育怎樣的新業態成為了楠溪江發展旅遊必須思考的新問題。“楠溪江旅遊業態偏傳統,培育新業態的關鍵在於揚長,可以歷史沉澱為底色,進一步深入挖掘文化資源,讓傳統文化在當下語境中獲得全新的表達,同時還要發揮音樂節的溢出效應,通過小而精的商業形態留住年輕人。”怒放青春(廈門)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楠溪江項目負責人李南飛建議道。

“老”業態煥發“新”活力

隨著新業態遍地開花,老業態也在不斷煥活。在鑊爐村,油菜花開,麥田油綠,佔地面積達170畝的麥餅工坊掩映在一片春意中,吸引著一波又一波的遊客前來休閒賞花,“這裡的環境很好,往這一坐,太陽一曬,點杯咖啡,來塊麥餅,很愜意舒服。”遊客陳學芳如是道。

楠溪江綠道 圖源:永嘉縣融媒體中心

鑊爐村麥餅工坊立足“文化+産業+旅遊”的特色發展路線,通過“麥餅+咖啡”做深“鄉愁文化+特色産業”融合文章,一開業就成為了鑊爐村的網紅打卡點,今年還成功入選浙江省首批共富風貌驛,成為了省級共富風貌驛典型案例。據麥餅工坊負責人李金紅介紹,自開業以來,麥餅工坊接納人數已達50來萬人次。“顧客主要是來自溫州、樂清等地,以年輕人為主,他們過來拍拍花,玩得很開心。

麥餅工坊成功打造之後,投資方啟動了二期民宿的打造,這也為村裏的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季雪芹是這裡的老員工了,有著一手做麥餅手藝的她以前在家種地燒飯,如今一年有了7-8萬的收入。“現在哪怕是不出門,每個月都有六千多元的收入,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季雪芹笑道。“麥餅”讓有一技之長的農村婦女有了用武之地。同時麥餅工坊還積極推進研學項目,有效帶動村內及周邊村社就業1000余人次,吸引遊客10萬餘人,去年鑊爐村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4.9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28萬元,是打造前的5倍之多。“麥餅工坊一期、二期工程結束後,我們還會進行擴建,讓小朋友可以過來自己DIY麥餅、清明餅,業態增加了,我們也可以會村民提供更多的崗位。”李金紅説道。

另一邊,依産業而建、由産業而興的“沙崗粉幹·共富工坊”則通過實施“黨建+品牌+農業+數字化”新模式,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15人以上,可帶動村民月增收3000余元,村集體年增收5萬餘元,逐漸形成了“工廠增效、百姓增收、集體增富”的“多贏”局面。鑊爐村村民陳秀芹説,在粉幹廠一天的工資有一百多,不僅能賺錢貼補家用,還能兼顧家裏的老人和孩子,對她們來説方便不少。在鎮、村幫扶下,“沙崗粉幹·共富工坊”開辦了以炒粉幹為特色菜品的農家菜館,以粉幹“産、銷、吃”一站式實現效益最大化。這段時間以來,週末客流量約四、五十人次,生意不錯。而在江楓村,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研學這一途徑接觸到了紅糖這一傳統工藝的製作,老産業在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據介紹,著眼于鄉村未來,相關單位還有著新謀劃: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每村特色品牌做大做強,實現村際之間資源共用、産業互補,最終帶動整個片區發展,實現政府、社會資本、村社、村民四方互惠共贏。(李彩雲 趙凱帆 范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