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乍到,溫州如何幫青年人紮根成長

時間:2024-03-14 16:04:29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張琳

在時代發展洪流中,青年是弄潮兒、是創新主力軍、是希望與未來。如何吸引青年群體到來並紮根成長、匯聚青年之力增強城市綜合實力與競爭力,是每座城市探索的課題。

在這道“必答題”中,溫州“強城行動”部署——出臺青年人才回鄉創業全生命週期政策,打造“職業友好型城市”。

在青年人眼裏,“職業友好”應該體現在哪些方面?哪些因素能吸引他們安心留溫?對建設“職業友好型城市”,他們有何建議?聚焦這一話題,溫州市幾家高校應屆畢業生、研究生、就業指導老師、專家教授,從不同角度、維度,暢抒己見。

親歷講述 “衝一衝溫州大醫院,爭取留下”

“在溫州求學近8年,我已經有了生活小圈子。快畢業了,我想衝一衝本地幾家大醫院,爭取留下來。”溫州醫科大學研究生小周的家鄉在浙北,今年她即將從學校邁入職場。

“我不愛一二線城市,喜歡慢一些的生活節奏,不想被迫‘卷’。”小周説,溫州醫療資源好、優秀醫院多、就業機會也多,溫州的環境和自己嚮往的生活較為貼近,因此她早已明確擇業目標,溫州是她的“第一志願”,回家是“第二志願”。

醫療資源好,但也意味著小周和同學之間的競爭壓力不小。在求職過程中,她關注兩地各大醫院官網招聘資訊,去年12月曾參加過一次面試,但成績不太理想,“今年2月份有一次招聘,以博士為主,接下來可能會輪到碩士。在醫療領域擇業,碩士研究生已不佔優勢,我要更積極才行”。

留在溫州闖一闖,成本怎麼樣?支出方面,與同學合租每月每人平均1200元房租,日常伙食等開銷每月約2500元,共計約3700元。收入方面,由學校、實習醫院的各類補貼,以及家裏給的每月生活費組成,其中國家助學金每月500元,“三助”獎學金每月1400元,學業獎學金每年8000元。可以説,當下小周在溫州生活,在經濟方面不用愁。

小周眼裏最看重的職業友好因素是什麼?她坦言:“我唯一擔心的是,實力差不多,本地人可能更有優勢。希望這一點上能公平些。”據她了解,大多數溫州醫科大學碩士生、博士生選擇留溫,多數是想爭取進入公立大醫院發展。醫學生的就業定位相對明晰,專業對口度較高。因此,小周目前沒有參加考公考編的意向。

一線訪談 實現城市與青年“雙向奔赴”

初入職場的畢業生現狀如何?他們是如何理解職業友好的?在訪談中,高校畢業生和就業指導老師通過親歷和觀察,吐露心聲。

已參加過1次公務員省考,正全力為4月份事業單位考試做準備的小狄,是溫州大學英語示範專業應屆畢業生。用她的話來説,教育類崗位以考試為主要渠道,就是一心要“上岸”。“如果考不上,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小狄的顧慮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他們希望,能夠得到更多更專業的就業指導,暢通獲取就業資訊的渠道,打開就業選擇的更多可能。另外,畢業季各類招聘考試容易撞期,這讓他們不得不放棄一些寶貴機會。小狄建議,政府部門能否統籌安排各類考試時間,讓畢業生能夠最大限度獲取考試機會。

除了求穩外,一些畢業生因為愛上一座城而選擇留下來。來自山西呂梁的小王去年畢業于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現就職于樂清一家大型上市民企,擔任企業工藝器件部工程師。他説,溫州創新創業的氛圍、宜居的環境是吸引他留下來的原因。大到城市發展、交通、公共服務的可及,小到教育、醫療等關鍵小事,都關係著城市對青年大學生的吸引力。作為求職“過來人”,小王更了解職場新人的需求。他建議,政府部門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應屆畢業生就業的補貼力度,特別是工作的第一年,著力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幫助職場新人度過試用期收入較少的階段。

在訪談中,“學歷門檻”也是畢業生口中的高頻詞。溫職院瑞安學院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小胡説,身邊有不少同學為了“考公考編”選擇“專升本”,本科通常是跨專業,相當於放棄了之前三年所學的技術。小胡希望,社會能夠少一些“學歷門檻”,讓有一技之長的人獲得更平等的機會。溫職院瑞安學院就業指導老師沙珊珊對此也頗為感慨。她説,“專升本”考試錄取結束已是5月中下旬,這讓部分沒通過考試的同學錯過了找工作的“窗口期”,導致就業難、就業慢。她建議,政策性就業崗位能對高職畢業生適當傾斜,比如調整或取消“學歷門檻”,減少高職學生的學歷顧慮,讓大家可以自由選擇、充分就業。

吸引青年人留在溫州,還需要校企的通力合作。溫州醫科大學就業指導服務辦公室章力通過多年觀察認為,要架起本土企業和高校之間的橋梁以此拓展更多就業途徑,“除了公立大醫院,學生對優質企業缺乏了解,其實本地許多醫藥企業、國有企業對醫學生需求大且都能提供穩定的薪酬和發展前景”。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黃瑋觀察並指導“技術黨”學生就業多年。她注意到,當前就業工作中存在企業用人制度與大學生“理想工作”追求的矛盾。在她看來,職業友好傳遞著城市對年輕人的溫情。政府補貼兌現可否更快些?吸引更高“檔次”的大型企業來溫可否再多些?企業與高校的結合可否再緊密些?城市服務可否再細緻週到些?推動學生高品質就業,讓畢業生找到歸屬感,他們才能留得下來。

問計專家 解決結構性就業困難

何為職業友好?在溫州大學商學院教授張一力看來答案很直接——讓來的人有活幹。

張一力長期研究人力資本。他表示,溫州是人口眾多的城市,但並非人力資本強市。人力資本分為一般人力資本、企業家人力資本和專業人力資本,溫州目前要補齊的正是專業人力資本短板。

結構性就業問題該怎麼破題?專業人才的增量是關鍵,而高校就是專業人才的“搖籃”。

從供給側方面來説,目前高校存在應用類專業更新滯後的問題。高校專業的更新應當與時俱進,甚至超前,當畢業生走出校園應當是充滿活力並與社會、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學校方以實際應用為導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同時,學校領導、教師隊伍要深入企業,用科研成果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學習和實踐了解企業需求,架起學生和企業之間的橋梁。

從學生、企業等需求側來看,目前學生最需要的是就業觀念的轉變。勞動者不分貴賤,技能型人才貼近一線,更好實現自身價值。企業方面,鼓勵中小微企業多與高校聯繫,為學生提供實踐基地、研學基地、設置獎學金等,打通渠道進行自我展示,吸引學生入職。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城市吸引青年人紮根發展應當硬體軟體雙管齊下。城市文娛生活、交通、社區周邊等硬體也是青年人關注的重點。

吸引人才是一項長期工作,各方應當多多調研,走進一線想出的對策才能有效促進人才和行業緊密相連。

市民期待 給青年更多幸福感

城市怎樣幫助青年人紮根成長?廣大市民、網友通過問卷暢抒己見。

周先生:對年輕人友好,能夠公平對待所有來溫州創業、就業的人。不管是博士還是高職畢業,都有相應的人才政策。

陳女士:從市級層面讓更多企業能夠落實雙休和五險(最好也有一金),或者單休可以給足加班費。保障畢業生來溫就業各項補貼能夠落實到位,監督企業繳納五險一金。各類優質的就業創業政策可以從大學生入學開始推廣,學生畢業再談留在溫州會比較難。

葉先生:在技能人才、各類工程師中,大學生的佔比較高。這批人屬於高品質引進,對待他們要落實好人才政策。人才政策要從廉租房、上下班的軌交公交補貼等小事方面去優化。

網友“小劉”:留住青年人除了職業友好,城市大環境也是重要因素。豐富的文娛生活,便捷的交通,優良的生態環境……多一點日常的幸福感或許就能讓溫州更具魅力。(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