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鰲江劃大龍民俗文化節開幕

時間:2024-03-12 15:20:22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金瑞雅 趙哲璐 曹文倩

大龍在鰲江鎮進行巡遊表演 圖源:溫州日報

二月二,龍抬頭。3月11日,沉寂了一年的平陽鰲江大龍再度“甦醒”。昨晚的鰲江畔,樂聲高昂、鼓聲震天,鰲江街頭人聲鼎沸、觀者雲集,數以萬計的網友通過網路直播等形式,共同觀看這場傳統與時尚交融的“鰲江劃大龍”盛況。

鰲江劃大龍民俗活動歷史久矣。據民國《平陽縣誌》記載,“鰲江劃大龍”在民間流傳的歷史已逾400年,是鰲江民眾為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而創造並傳承的民俗文化。2014年該活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據了解,本次“劃大龍”分為白天、晚上各一場。當天上午,第十屆鰲江劃大龍民俗文化節啟幕。8點18分,在春風細雨中,99米大龍正式出遊,所經之處,鑼鼓齊鳴、熱鬧非凡,火熱的氛圍一直持續到晚上。

下午5點半,天色微微昏暗,結束了上午巡遊的鰲江大龍昂首盤踞于港口公園中心,與“天下第一鰲”相映生輝,盡顯磅薄氣勢。在夕陽的照射下,大龍閃出粼粼的金光。龍身處,五彩的燈帶交相輝映,勾勒出氣宇軒昂的磅薄氣勢。

臨近6點,人流越來越聚集,伴隨著“咚咚鏘”的樂器鼓動聲,紅色舞龍率先在樂團藝人的手中靈活躍動,為大龍的二次出遊拉開了序幕。鼓聲、號角聲、管弦樂聲、群眾喝彩聲不絕於耳,所有的鏡頭都對準了昨晚絕對的主角——“大龍”。

6點,大龍準時啟程。在燈光音響效果中,大龍不時發出龍鳴,口中偶有水霧噴出,仿佛瀰漫的雲霧。大龍所到之處,無不人頭攢動,“長槍短炮”相隨,夾道的百姓舉起手機,或拍照或拍視頻記錄下難忘的一刻。在迎接大龍的同時,也沾沾龍氣。

劃大龍隊列中,體型嬌小的“baby龍”格外引人矚目。這條按照大龍10:1製作的9.9米的小龍是為了讓市民更有參與互動性特別製作的。48名向社會招募的熱心市民組成了“護龍隊”,輪流“守護”小龍騰騰。值得一提的是,這支“護龍隊”所有成員均為“龍”屬相或是名字中帶有“龍”。

2000年出生的曹博是“護龍隊”中最年輕的一員。作為土生土長的鰲江人,從“劃大龍”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變化讓他感觸頗深。“親身感受真的不一樣,氣勢磅薄。作為鰲江人,能參與這項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民俗活動,我覺得很自豪。”曹博表示,他負責的部位是小龍的“龍須”處,恰逢這兩天工作休假,特地報名參與“劃小龍”。

正值鰲江大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十週年之際,和以往相比,今年的大龍在外形和表演形式上有了極大改變。鰲江大龍研究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的鰲江大龍總長99米,為歷史之最,他們正準備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新“鰲江大龍”身上還有幾個數據也頗有講究。比如,龍頭高5米,龍身直徑2.4米,龍身共計9節,使用了2700余公斤毛竹、600余公斤彩布、7000余張鱗片、4500余公斤鐵絲,由7位民間師傅耗時50天製作完成。其中,鰲江大龍非遺傳人龔光橋與他18歲的兒子龔昌富是本次大龍製作的主要工藝師,對大龍的扎制工藝進行改進加工,通過傳動系統讓龍頭、龍腳和龍尾都能靈活擺動,惟妙惟肖地呈現龍的游動形態,通過反覆篩選、對比,升級了聲音效果,讓“大龍”發出山呼海嘯般的龍吟,真正讓大龍“活”起來。此外,為了配合甲辰龍年,此次活動注重凸顯“龍”元素,大量運用古典風格和傳統民俗元素,巡遊方陣中還加入腰鼓舞、舞獅、划旱船等表演團隊,文化味更濃,觀賞性更強。(金瑞雅 趙哲璐 曹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