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人頭攢動、志願者在耐心引導和講解、博物館排起了長隊……今年暑期,不少博物館成了眾多遊客和市民的“網紅打卡地”,過去有些“高冷”的博物館,為何持續升溫?“博物館熱”只是“打卡式觀展”嗎?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博物館,讓打卡博物館也成了一種潮流,比如,溫州博物館剛結束的“在博物館遇見美好·點亮溫州寶藏”護照有獎集章活動,“文博熱”帶火了“溫州遊”,同時,也有部分人“打卡式觀展”的行為,引發了一些爭議和吐槽,甚至有個別的人遠道而來是為了活動獎品。
護照讓博物館“集體營業”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以來,溫州博物館牽頭聯合10家縣(市、區)國有博物館共同主辦,再發動民辦博物館力量組成40家博物館陣營,向觀眾限量發放文博護照,每家博物館都設計獨一無二的專屬印章,活動規則是通過博物館打卡集章數的多少,來兌換到不同獎項的博物館文創,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此次溫州文博護照活動在微網志、小紅書、抖音三個社交平臺都有話題標簽“在博物館遇見美好·點亮溫州寶藏”,非常火熱,從5月18日活動開始至今,新浪微網志高達267萬閱讀量,小紅書有31.4萬瀏覽量,抖音平臺達13.5萬播放量。
不論是文化及旅遊博主,還是普通網友,都紛紛秀出自己的活動打卡照片和視頻,化身博物館文化傳播大使。很多外地觀眾也因護照活動而慕名來溫州,除了打卡博物館,更是玩了一圈溫州,變成了來溫州旅遊,應了那句“為了一個博物館來一座城。”
此次的溫州文博護照打卡活動還讓本地觀眾通過探尋的方式,了解了本地的博物館,外地遊客也願意去當地中小博物館打卡。
“8月來的遊客不少人知道護照發完了,現場就在溫博叫了外賣或者閃送其他館的護照過來,就是想要打卡。”溫州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透露,還有些市民會跑回家拿筆電過來當“護照”,也要完成蓋章。
原來,活動開始一個月,特等獎的10個名額就已全部換完,相當於10個觀眾一個月內跑了40家博物館,甚至這40家博物館,有觀眾一週就跑完了。溫州博物館限量發放的5000本護照在六月底已全部發放完畢。
獲得過特等獎的觀眾表示:“我們幾天就跑完所有博物館,我們就是走馬觀花式,特種兵打卡。”還有人回答,就是看上了獎品,是精美的文創品令人心動。
當然,也有忠實的“博物館迷”,是因為“博物館情懷”來參加這個活動,並且表示沒有獎品也願意參加,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溫州的文博護照促使各區縣國有博物館、民辦博物館、鄉村博物館合體“營業”,輪番亮出特色,將博物館“可傳統、可時尚、可文藝、可趣玩”的百變屬性展現給觀眾,抱團、創新、不斷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從而帶火溫州的中小博物館遊,為中小博物館聯動發展蹚路。
跟風體驗可能“差點意思”
奧古斯特·羅丹的《少女胸像》、喬治·亨利·勒麥爾的《但丁》、弗朗西斯科·海耶斯的《母女畫像》……以19世紀歐洲古典雕塑、油畫、傢具等為主,每一件作品都極富藝術價值。7月,在溫州博物館舉辦的“聚——古典主義的磐石”藝術展中,令不少人流連忘返,也是繼“收藏女王”、法國溫籍華裔吳靜在“西鶼東鰈——歐洲文化之都藝術精品展”之後,又一次給溫州帶來“驚喜”,而她的展覽往往都會變成“網紅展”。
一堆人都會喜歡在羅丹的雕塑作品前拍照,甚至排起隊伍。還有一些在美術館的藝術展覽,偏抽象的裝置藝術類,大家都更喜歡忙著合影,也沒有靜下心來慢慢欣賞,更不會去看展品説明,甚至有些鬧鬨哄,給他人造成了困擾,這就是影響“觀感”。
問起00後現在有空的時候一般喜歡幹什麼,很多人回答:“去看展!”打開一些社交軟體輸入“拍照打卡”之類的關鍵詞,搜索“網紅拍照地”,很多“網紅拍照地”指向了各種展覽現場。
這幾年,“打卡觀展”成為了一種新的觀展方式。而“打卡觀展”之所以能走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社交網路的流行,以及人們對網路社交行為的依賴。
看展很多時候就是為了達成一種認同——你看過這個展,我也看過這個展,我們就有了共同話題。不少人都是跟風觀展,看之前不了解展覽,走馬觀花後還是記不住展覽,可能就“差點意思”了。
“打卡”是“熱度”一種形式
博物館只是學者、文化愛好者進入的場所嗎?顯然不是,博物館是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欣賞藝術、追求美這件事,不應該有鄙視鏈。
“打卡式觀展”一定有錯嗎?只要大家走進博物館看展,以及積極參與活動,説明“博物館熱”就是在持續,打卡只是一種形式,無可厚非。
而針對一些人不遵守看展禮儀和活動規則、影響他人看展等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平時也都有給過建議,首先要遵守場館規定,提前了解是否能拍照以及使用閃光燈。其次要適度拍照,不能妨礙他人正常觀展,更不能在館內大聲喧嘩或跑動。觀展人也要換位思考,體會到工作人員的辛苦。
不但要“打卡”更要“走心”。如果説,“打卡”表示了展覽本身的“熱度”,那麼,“走心”更是一種觀眾審美能力和素質的體現。“博物館熱”不僅僅是“打卡式觀展”,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打卡展覽説明他們對美和品味有追求,同時有觀眾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素養,比如每次看展前做足功課,看完展覽還會主動學習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延伸閱讀,這是對知識的補充。
那麼,你會“打卡式觀展”嗎?你怎麼看待“打卡式觀展”現象呢?(戴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