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成了自己的“教育者”……一所高校的藝術思政探索

時間:2023-07-13 15:13:57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中欣

大型情景音舞史詩《溫大記憶》 溫州大學供圖

溫州大學心理係學生張露茜在舞臺上沉浸式體驗了一次當老師的感覺。

“雖然是師範生,但起初我也不太理解老校長谷超豪先生為什麼拿出任期內的全部收入,設立畢業生獎學金。”經歷多次綵排和正式演出,張露茜漸漸明白了,“換位到那個年代,這樣一份獎學金是老師激勵學生立志成才的體現,是對溫州大學學生的殷切期盼”。

她表示,這段演出經歷讓她提前感知到了如何做一名好老師,如何去關懷學生,“特別是用藝術的形式展現,更容易把這段記憶紮根到內心。我想在未來的教師職業生涯中,都將激勵我更好地踐行教書育人的使命。”

今年正值溫州大學辦學90週年,張露茜參演的是由溫州大學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情景音舞史詩《溫大記憶》。該劇用音樂短劇、情境表演、詩劇等藝術形式呈現了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曾聯松、新中國第一支石油勘探女子測量隊以及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谷超豪等人物的動人故事。

“這是我校‘藝術思政’大課程體系的重要實踐成果。”溫州大學黨委副書記莊興忠介紹,溫州大學積極探索藝術思政化、思政藝術化的創新路徑,構建藝術思政融合教育體系,以藝術之實提升教學內涵,以藝術之行豐富育人實踐,以藝術之美浸潤時代新人,著力培養具有濃厚藝術氣質、深厚“五愛”情懷、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挖掘藝術獨特的思政功能,讓大學生上臺演給同學看

“震撼““感動”“一票難求”……把先賢奮鬥、辦校歷史搬上舞臺,溫州大學師生給這部《溫大記憶》打出了高分。

在劇中扮演我國國旗設計者、溫州大學校友曾聯松,大二學生沈哲祺第一次“離歷史人物這麼近”。在劇中,曾聯松加入共産黨初期,一起執行任務的戰友犧牲了,反動派開始追殺他。黨組織為了保護他,要求他終止任務、暫時離開組織。他分析説,那時的曾聯松是矛盾的、痛苦的,“想堅持,卻又不得不服從安排”。

從演出舞臺再回到現實生活,參演劇中女子群舞《涓流》部分的大二學生楊蕊“特別有感觸”。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後來有一次去校史館參觀,結合我們的表演經歷,感覺那些激蕩人心的故事再次生動地、鮮活地展現了出來。”

在此之前,楊蕊和張露茜也並不知道,新中國第一支石油勘探女子測量隊從溫州大學前身——溫州師範學校出發,決心為建設大西北開發石油貢獻青春,“這都是我們身邊值得學習的榜樣”。

“真正的藝術是有力量的。”作為《溫大記憶》的總導演,音樂學院教師李良介紹説,他們在這裡設計了畫外音,“石油勘探隊的女生平均年齡只有十六七歲,她們是溫州大學的驕傲,也是新中國女性的驕傲。”

在演出現場,李良觀察到,這群女演員轉身的時候,無論是臺上的演員還是台下觀看的學生,很多人都流淚了。“我問同學們為什麼流淚呢?他們説很感動,覺得很真實。”

他感慨説,溫州大學90年辦學歷史裏有很多感人故事值得挖掘,通過演出,學生將歷史沉澱下來的精神力量再次呈現出來,去感染更多的溫州大學學生把這份精神傳承下去,“我想這就是藝術思政的魅力所在”。

原創歌劇《五星紅旗》 溫州大學供圖

在此之前,以溫州大學師生為主要演出班底的原創歌劇《五星紅旗》就掀起了一股愛國風。

這部劇由溫州市委宣傳部、瑞安市委宣傳部、溫州大學聯合出品,溫州大學深入挖掘國旗設計者、校友曾聯松的感人事跡,創編出了這部溫州60年來首部原創歌劇,厚植愛國情懷。

出演曾聯松之前,沈哲祺還扮演過《五星紅旗》劇中的一名反派小人物。他笑稱,出演《五星紅旗》前,他曾在台下全程看完了演出,深受震撼,“後來又從反派的角度,反向感受到了那個年代共産黨人遭受的迫害和其中的堅韌不拔。”

沈哲祺説:“這是我第一次離國旗這麼近,也更加理解了曾聯松先生設計國旗時的複雜心境,和他深刻的設計理念。幾次走上舞臺演出,我也堅定了要在未來登上更高舞臺、為大眾呈現更多精彩演繹的信心。”

要真正走進00後的心中,讓課本上的“大道理”淺顯易懂,藝術提供了一把獨特的“鑰匙”。

在莊興忠看來,無論是《五星紅旗》還是《溫大記憶》,師生們不僅在呈現一部作品,從綵排到演出的過程,也是師生在臺上台下互動教學的場景。“不僅是參演學生,還有幕後志願者、後勤保障等學生,他們是如何創造價值、如何志願奉獻的,都值得記錄下來,這將是鮮活的思政課素材。”

他談到,除了大型歌舞劇創作,學校還抓住了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新生軍訓等重要節點和傳統節慶假日,精心設計不同主題的藝術思政“大餐”。“在2022年新生開學典禮上,學校創新開講了藝術思政大課,將流光溢彩的舞臺變成思政課講臺,將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化成紅色教材,課程內容依託全校各學院學科專業全面選拔編排,‘教’‘演’結合、教學相長,建立起自編、自導、自育的‘課堂+舞臺’模式,以藝術之美點亮思政之光。”

探索藝術思政的“沉浸式”:不止大舞臺,也有校園和每個節慶

新生開學典禮暨思政藝術大課 溫州大學供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創作獨屬自己的“校園必刷劇”。但除了大舞臺的呈現,是否還可以將藝術元素融入大學課堂,甚至日常的校園生活中?

“從汶川大地震前,人們特別是學生的生活,到地震來臨時的種種危難場景,再到悲痛後的災後重建,我們用舞蹈語言和肢體藝術,想要來展現我們對於地震中遇難的同胞的紀念,同時也展現對汶川今後發展的期盼。”今年是汶川大地震15週年,大一學生葉欣妍把她和同學們創編的思政作品搬上了舞臺。

大學生思政風采大賽 溫州大學供圖

這是自2014年開始,溫州大學每年都會舉辦的全校性大學生思政風采大賽。但將思政課搬上舞臺,也並非簡單的演繹。葉欣妍説,最初僅僅是單純地創作了8分鐘的舞蹈片段,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著實讓他們費了一番功夫。“我們只是了解這一災難發生了,卻很少了解救援過程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國家對於災後重建的重視。”

他們查閱了大量資料,帶著全新的認識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們想要通過作品傳達的是,災難來臨時,全國人民凝聚在一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災難過後,重建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要永遠飽含對未來的希望。”

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卓高生談到,怎樣創新出更好的形式來激發思政教育的成效,怎樣創設有親和力的、走進學生日常生活的思政課,這是他們一直探索變革的動力。

他介紹,思政課風采大賽既可以有情景劇、有舞蹈,也可以有詩歌朗誦、微電影創作,“課程組老師設置供學生選擇的主題是思政課的價值引領的直接體現,比如今年是改革開放45週年,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溫州,一家人會經歷哪些變化?汶川大地震反映出的抗震救災精神,和面對災難中華民族的偉大鬥爭精神等,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

在卓高生看來,舞臺上的學生是演出者,同時也“教育者”,“讓青年學生演給青年學生看,本身就是藝術思政教育方式中的一種模式,這也真正能讓學生感受到藝術思政的魅力”。

莊興忠認為,在舞臺、課堂以外,校園裏營造沉浸式的藝術文化氛圍同樣重要,“環境也可以潛移默化地育人”。

他介紹,學校遴選建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基地、國旗廣場、校史博物館、發繡館、蘇步青谷超豪紀念館、僑文化展示館、美術館、民俗館、戲曲藝術展示館、標本館、龍舟基地等文化地標和研究高地,把美術、藝術、科學、技術融會貫通;校園建設中還正在以多形式融入多樣化藝術元素,增強校園審美韻味、文化品位。不僅如此,校園裏還專門開闢了草地音樂會、濱水音樂會、國旗下的朗讀者、明心湖畔分享會等“小而精”的固定文化場所。

又逢畢業季,校園裏開始傳唱畢業歌時,溫州大學畢業生有了新曲目:

“溫柔茶山,梅泉大街586號的旅行將會是我們難忘的回憶。”

“也許你曾經感到迷茫,那就朝著東方邁步,別怕失敗,大不了重新來過!”

“把我們比喻為盛夏,願你們的青春如花般綻放!”

《梅泉大街586號》《去東方》《盛夏如花》三首歌曲是在校大學生送給畢業的學姐學長的禮物。主創學生之一、音樂學院學生賈吉旺説:“歌詞以詩意的方式,描述了畢業生們在大學時光中的成長和困惑,表達了對未來的期許和勇氣,同時也呼喚大家積極參與社會、關注時代問題,用自己的才華和智慧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讓年輕人自己去創作,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話語,用他們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教育自己,感動自己,這是藝術思政最需要達到的效果。”為此,今年5月,溫州大學藝術思政研究院成立,《“藝術思政”大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也在今年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質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

作為一所地方綜合大學,從溫州出發,繼續探索藝術思政體系建設的路還很長。莊興忠坦言,藝術思政體系和課程建設沒有現成的藍本可供參考,下一步溫州大學將系統性深化課程建設、實踐活動、品牌項目、理論研究等方面改革創新,在有基礎的學院率先打造一批“一院一品”藝術思政教育品牌,推動學科專業與藝術思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讓藝術思政宛若春風,浸潤著師生的心田。(溫州大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