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再燃激情靠什麼

時間:2023-07-24 15:39:39 來源 : 中國網 作者 : 之江軒

熟讀《之江新語》的朋友一定知道,232篇短評署名“哲欣”,取“浙江創新”之意。

2002年12月23日在溫州調研時,習近平同志系統闡發了“創新觀”。在這次調研中,他明確提出推進創新需要從“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四個層面著力。近日,“八八戰略”在溫州的生動實踐理論研討會在溫州舉行,主題正是“敢為天下先續寫創新史”。

創新是溫州最大的城市IP。改革開放以來,溫州正是靠著創新異軍突起的。如今,溫州拿什麼繼續修煉創新氣質?前行路上,溫州如何繼續用好這張“王牌”,讓城市再迎高光時刻?

2002年,中國“入世第一案”發生在溫州。《習近平浙江足跡》一書中這樣記載這段往事——

當年,歐盟提出對中國出口的打火機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調查起因是溫州打火機過於便宜,一個溫州産的金屬外殼打火機在歐洲最低售價只要3歐元。在“入世第一案”中,溫州煙具行業協會就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終官司取得全勝。

習近平同志説,在改革發展到進一步向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邁進,與世貿規則和國際慣例接軌的新階段,我們要繼續發揚敢闖、敢冒、敢幹的創新精神,堅決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

敢字當頭、無中生有,創新是一條遍佈激流險灘的河,但溫州蹚過來了。這座蘊含著“創新基因”的城市,正是靠著創新因勢而謀、乘勢而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

這種創新,是自下而上、全員上場的“全民創新”。20世紀80年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溫州調研考察時發現,溫州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路子:家家戶戶做生意,人人爭相當老闆。

民營經濟説白了就是“老百姓經濟”。有這樣一組數據體現著“草根溫商”的活力:形容全國民營經濟,有個特徵是“56789”,而形容溫州民營經濟,有個特徵則是“99999”,即民企數量比重、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工業增加值佔比、從業人員佔比、稅收佔比均超過90%。

這種創新,是敢為人先、大膽突破的“示範性創新”。有人説,溫州人打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時間差”,贏得了先發性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別人還在徬徨觀望時,溫州則早早行動,在許多方面先人一步、先人一招。比如,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開展全國金融改革綜合試點、龍港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農村“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等等。

這種創新,是不吝做小事、善於謀實事的“務實創新”。秉承“永嘉學派”文化基因,溫州人重利不守財。在溫州人的頭腦裏,靠勤勞賺錢是光榮的事情,能多賺一分錢也是好的,不少溫商就是靠一分一厘地賺來發家致富的,不少鄉鎮就是靠小商品生産發展起來的,這也是改革開放初期溫州經濟以輕工為主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務實還體現在溫州人的團結共贏觀中。有人這樣比喻:一片森林有大樹,也有灌木、小草,在生態上相互聯繫和支援,遠比單打獨鬥更有活力。對溫州來説,也是如此。

“走遍千山萬水、説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可以説,走南闖北的溫州人就是“四千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特別能創業、特別能創新,是溫州人的真實寫照,也集中體現了浙江精神。

任何發展方式在到了某個階段後,都會碰到瓶頸,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關鍵在於:內生動力在哪?創新活力還有沒有?

去年浙江省黨代會報告對於溫州的城市定位,有這樣一句話:支援溫州提升“全省第三極”功能。作為“全省第三極”,溫州的發展動能依舊強勁。從數據上看,2012年-2022年的十年間,溫州全市GDP翻了一番,2022年達到8029.8億元;全市經濟總量排名上升到全國第30位。

但隨著標兵漸遠、追兵漸近,需要正視的是,溫州的創新發展確實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溫州在企業規模體量、新動能培育引進、人才和創新支撐等方面都還有待強化提升,民營經濟和溫州人經濟的優勢有待更充分地釋放,等等。

如果説,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之所以能創造風向標式輝煌,是把握住了創新的風口,那麼,今天的溫州依然要遵循此道,繼續磨礪“創新”這把寶劍。筆者認為,需要著重處理好幾對關係:

新與舊。在新賽道不斷涌現、新業態方興未艾的當下,溫州作為傳統製造業之都,將走向何方?産業轉型的新舊迭代,激蕩的是發展動能。比如,近年來,溫州實施“雙輪驅動”戰略,除立足傳統産業優勢外,還在新能源、數字經濟、生命健康等新興産業上進行佈局,就是一種創新嘗試。

大與小。隨著“草根經濟”進化為“雨林經濟”,量大面廣的民營企業已形成“草灌喬”的生態樣本,亟需構建起“雨林式”的創新生態。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這一經濟生態的營造需要“兩隻手”一起發力。從2003年率先開展“效能革命”到“兩個健康”先行實踐,溫州營商環境優化的“顆粒度”在不斷細化。未來,如何為大中小微各類經營主體提供更加公平優質的營商環境,還有待繼續深化。

內與外。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的經典打法之一,就是“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向互動。作為“地瓜經濟”的典型區域樣本,溫州需要在“走出去”與“引進來”雙嚮往來間充分汲取養分,走出高效的“雙迴圈”之路。有句話説,“招得來女婿,留得住兒子”,內外互動是溫州創新發展的經驗、智慧,也是一種能力、境界。

“我對溫州有一個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溫州把這部創新史繼續寫下去,探索新的規律,創造新的業績,總結新的經驗,為全省帶好頭,也為全國作示範。”習近平同志21年前的深情囑託,是溫州一路走來最寶貴的財富。未來,“創新史”該如何續寫?筆者有三點看法。

讓“高精尖”做主角。作為浙江兩大“龍頭”城市,杭州聚力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寧波大力發展智慧製造。而溫州要制勝未來,不能僅停留在40年前的“溫州模式”,建設高品質的教育體系、高能級的創新平臺、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才是“殺手锏”。

當前,營造一流引才育才環境,打造更多創新聯合體,努力讓更多“高精尖”人才挑大梁,讓更多“新生代”成為續寫創新史的主角,讓更多的“溫州製造”向“溫州創造”升級,對溫州而言很有必要。

讓“世界的溫州”更開放。《習近平在浙江》記載,2006年5月,習近平同志到美國訪問,在美國肯恩大學即席講話時,特別講了溫州人這個群體。他説,在國外,浙江知名度比較高的有四個地方:一是部分人知道有個杭州西湖;二是部分人知道有個寧波港;三是不少人知道有個義烏小商品市場;四是大多數人都知道溫州人。

溫州的每一次突破,都離不開全球視野。這些年來,250多萬在外溫州人在全國建立了268家異地溫州商會,相當於在溫州之外再造了一個溫州。如何把人的優勢轉化為創新的優勢、發展的優勢依然是一個大課題。既要保持“跳出溫州看溫州,著眼全球發展溫州”的氣魄,又要有“來了就是溫州人”的胸懷,讓更多人成為創新創業的“先行軍”。

讓“四千精神”的光芒永駐。文化是根、是魂,是區域發展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溫州人精神深植于永嘉學派。發展到今天,歷久彌新的“四千精神”仍是眼下推進創新發展的剛需。守好用好溫州的文化資源,把文化精神的魅力轉化為全民創業創新的活力,這也是溫州創新突圍的關鍵打法。

只要保持“闖”的勁頭、“拼”的精神、“創”的勇氣,創新的火花就依舊耀眼、創新的動能就依然強勁,溫州就依舊是改革創新的開路先鋒。(之江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