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永嘉:山水間的文化禮堂

時間:2023-07-05 16:37:29 來源 : 中國網 作者 : 中欣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永嘉縣委宣傳部供圖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在跨過甌江,來到北岸楠溪時,寫下了這樣美妙的詩句。楠溪江位於永嘉縣境內,三百里江水晶瑩透徹,江面上鷗鳥出沒,沿岸青山疊翠、竹樹茂密。這裡,還保留著200余座古村落,有歷史和現實的對望,有厚重與新潮的呼應,有陽春白雪與人間煙火的相得益彰,有夢想中的“詩與遠方”。

2003年,自浙江省開展“千萬工程”各項部署以來,永嘉縣把推進“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相結合,一方面鄉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共同富裕的步伐。永嘉的許多村莊成了城裏人“嚮往的地方”,鄉村人“回得去的故鄉”,永嘉鄉村之美聲名遠播,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未來鄉村,鄉村形態持續迭代升級。

永嘉美麗鄉村不僅美在村容村貌,更是美在鄉風文明、人文內涵。通過深化提升“千萬工程”,堅持由表及裏、塑形鑄魂,永嘉在楠溪山水之間建起了一座座文化禮堂,依託省“禮堂家”平臺,引導各鎮街舉辦“村晚”聚人氣,評選“最美”揚正氣,開展宣講接地氣,深化“賽演大舞臺”“我們的星期日活動”“種文化進文化禮堂”等項目,全縣文化禮堂年均舉辦文體活動7000場次,滿足了村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斷提振農民群眾昂揚向上的精氣神,為美麗鄉村注入了美麗靈魂。

永昆特色文化禮堂 永嘉縣委宣傳部供圖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繞畫樓”,麗水街是楠溪江數百個古村落中唯一以綜合水利設施來規劃佈局的村寨,素有“浙南都江堰”的美稱。

岩頭鎮麗水街文化禮堂于2013年完成建設,以紅色事跡舊址東宗祠改建而成,2022年由永嘉縣委宣傳部牽頭將麗水街文化禮堂提升打造為永昆特色文化禮堂,詳細展示了永嘉崑曲的起源、傳承、振興、成就等歷史篇章。

永嘉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精神,一方面,全力抓好麗水街特色文化“活態傳承”,並拓展推出了一系列文藝活動,打造成了楠溪江文旅體驗標桿地。另一方面,積極佈局新興業態,圍繞完善吃住遊娛購産業鏈條,成功植入多元業態。如今,麗水街既有千年古村的古樸韻味,又有現代生活的時尚潮范。

麗水街文化禮堂堅持以人為本,依靠和發動當地農民群眾參與到文化禮堂的建設運營中來,激發共同富裕的精神支撐力,並持續造福當地群眾。文化禮堂積極組織開展“我們的村禮”“我們的村歌”“我們的節日”“我們的村晚”“我們的村運”等一系列文化“村”品牌,將農村旅遊、民風民俗、非遺文化等元素在農村文化禮堂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

禮堂借助非遺永昆的影響力,“永不落幕的文藝劇場”“實景永昆”出圈創收,實現村集體經濟每年分紅40萬元。

麗水街社區更是將音樂元素作為最重要的傳播載體,通過引進有品牌、有故事、有文化的新業態,推動文旅産業的蓬勃發展,全力打響“夜遊楠溪”“音樂小鎮”等品牌,村民們也有了更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這裡成了當地農民身有所棲、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園。

敦和堂 永嘉縣委宣傳部供圖

水雲村,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地處楠溪江大若岩景區,飄帶似的水雲溪從村文化禮堂前流過,匯入楠溪江支流----小楠溪。

水雲村文化禮堂以傳播“和”文化為核心,以“餐飲+二十四節氣+宋韻文化”相融合的形式,通過食、遊、賞等不同體驗,還原南宋文人墨客生活飲食場景,傳承楠溪流域宋美食文化,重現“風雅處處是平常”的生活美學。

水雲村主打“宋韻甌風”,助推全省唯一的“宋韻文化實踐研究中心”落戶村內,並融合村民代代相傳的“和”文化,將數字化文化禮堂打造成為全村共用的“精神家園”,創新開發各類文創産品17種、組織創辦“水雲村晚”等特色文化活動22種;率全省之先,將“宋韻糕點”等産業業態植入文化禮堂,將宋韻“人氣”轉化為致富“元氣”,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000萬元,一躍成為楠溪江流域的“宋韻名村”和“旅遊強村”。

圍繞宋韻精品線,聚焦“宋韻”文化IP,深挖內涵特質,形成“禮堂+”模式,水雲村文化禮堂以“宋代美學”為設計靈魂,通過與旅遊協同發展等方式,帶入産業生態迴圈,盤活文化禮堂人氣,著力構築具有楠溪宋韻、和美文化的建築載體,打造集展示平臺、宣傳窗口、交流場所、産業帶動、網紅打卡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禮堂,旨在為縣域文化禮堂提供樣本。

“我們的村晚”、好婆媳評選活動等一系列活動在水雲村文化禮堂舉行,豐富著村民業餘生活。水雲村經常主動聯繫周邊村莊各類文體隊伍和縣內宣講隊伍,為村民開展文體活動。文化禮堂文藝建設也在逐步推進,重溫紅色影視經典、組織文藝舞會、開展曲藝專場演出等一系列活動,使村民們浸潤在富足的精神食糧中。當地村民成了文化禮堂的常客,通過文藝、文體隊伍組建、成立共用興趣小組,村民之間的了解增加了,誤會減少了;感情增進了,對立減少了,老年人也不再孤單了,村中的風氣也得到了改善,陋習也減少了,以“名山福地·和美水雲”為主題的文化禮堂見證了水雲村的歷史和發展。

文化禮堂內的文藝演出 永嘉縣委宣傳部供圖

“北望青山如屏,南領甌江入夢。滄海桑田新變遷,童裝名村迎賓朋……”帶著阡陌間的泥土芬芳,《珠岙之歌》從珠岙社區的文化禮堂飄出,響徹在共同致富的甌越大地上,它歌頌了珠岙社區在新時代的蝶變,表達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禮讚。

2013年,珠岙社區以政府引導為杠桿,撬動社會各界籌集了200多萬元,建成了集學教型、禮儀型、娛樂型為一體的文化禮堂。禮堂落成後,以禮堂活動室為載體,鄉村藝術團、微課堂、兒童之家、文明實踐站等項目為抓手,成立軍鼓隊、舞蹈隊、合唱團等隊伍,開設乒乓球、籃球、瑜伽、模特和朗誦等課堂,組織“小候鳥”們開展文明實踐、科普教育、安全教育、音樂詩詞啟蒙等活動。文化禮堂涌現了一大批“最美民星”、“五好老人”、“十星文明戶”等,最美精神在這裡落地生根。

在珠岙,“村晚”是一個充滿喜慶、歡樂甚至驕傲和自豪的詞彙。在每年的“村晚”上,形式多樣的節目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展示著精彩與感動,反映著新時代、新農村、新農民的新面貌。

“最是文化能致遠”。昔日的珠岙社區由於外來人口大量集聚,管理滯後,一度被戴上了臟亂差、偷盜搶、民風彪悍的“黃牌村”帽子。如今,在社區兩委的大力推動下,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從參與者變成傳承者。公益排舞舞出鄰里情;特色宣講闡述黨的路;童心童創設計好童裝......

珠岙社區文化禮堂一步步緊密人與人的聯繫,拉近心與心的距離,逐漸成為村民學習實用技術知識、開展各類文體娛樂和文化教育活動的重要平臺;成為連結民心,承載村民幸福感的堅實橋梁。

山水之間,文化流傳 永嘉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永嘉,隨著“千萬工程”的推進,文化禮堂已經走向綠水青山、走進人民大眾、走到火熱的改革發展大潮中去。如今,540座農村文化禮堂如繁花次第盛開在楠溪江畔,沿著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的思路,不斷在提升設計上推陳出新,在內容策劃上豐富多元,在活動形式上靈活多變,為農村文化“塑形鑄魂”,真正成為了鞏固農村思想陣地、傳播文化文明、留住鄉愁記憶的精神家園。

永嘉美麗鄉村一隅 永嘉縣委宣傳部供圖

未來已來,永嘉正逐夢前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依託文化禮堂“串珠成鏈”,串起“鄉村振興”之“鏈”,串起建設幸福美好家園之“鏈”,讓農民群眾共用發展新成果!(永嘉縣委宣傳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