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海絲路,青瓷始發港。經過數月緊鑼密鼓的創排,溫州市新編歷史甌劇《朔門潮》于6月27日、28日在溫州大劇院試演。這是一次源於“歷史真實”和“現實土壤”的創作,讓當下的我們穿越歷史煙雲,重溫千年商港的豪情歲月。
今年春節,在溫州鹿城九山書會成功舉辦了2023央視春節戲曲晚會,權威認證了“百戲之祖是南戲,南戲故里在溫州”這張文化金名片。朔門碼頭考古的發現,讓穿越千年,遇見“海絲”成為現實。串聯起“千年商港”和“南戲故里”兩大黃金IP,《朔門潮》的創排可謂恰逢其時。
《朔門潮》圍繞著朔門讀書郎周啟運的命運展開,講述了主人公面對家人遭遇海難、親家退婚、債主逼債、先生為國捐軀等等不公的命運,被迫承擔起養家糊口責任,從頑強不屈、奮起抗爭,到漸漸覺悟,帶領商船遠航重洋,譜寫海上絲路篇章的故事。
6月27日當晚,溫州大劇院內人潮涌動,許多戲迷組團前來,共赴這場本土原創的藝術盛宴。觀眾朱先生表示,本劇以文戲武唱、唱做並重的甌劇為載體,兼具觀賞性、藝術性與思想性,是海絲文化深度融入戲劇藝術的精彩呈現。故事情節層層推進,高潮疊起、感人至深。
為凸顯該劇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音樂上加入了古琴、簫、琵琶、笙等樂器,依次漸入營造濃濃的宋樂韻律。
舞美方面該劇則以冷峻、蒼茫為主基調,傳統戲曲寫意手法和現代布景相結合,融入朔門碼頭、江心嶼等地標性建築,根據不同場次內容設置渲染出不同時期、環境下的人物情緒和舞臺氛圍。加之溫州非遺腳擂鼓、溫州特色小吃九層糕、溫州方言等元素的呈現,透過舞臺,我們不僅得以管窺古人煙火氣的生活,更可一瞥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景。
不同於以往宏大題材歷史劇的表現手法,《朔門潮》的視角更為聚焦小人物,通過具象的生活場景,人物鏡像和藝術性、情景化、舞臺化的表達方式,以歷史的背書、人物的塑造、藝術的想像和思想的覺醒,生動演繹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
“在朔門人家從港出發、向海而生的跌宕故事中,蘊含的敢為人先、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內核,與‘四千精神’同出一脈……”編劇鄭朝陽表示,《朔門潮》的時代意義與深刻內涵在於它不僅重現了我們從“千年商港”而來的篤實步伐,更映照了向“幸福溫州”而去的唯一路徑,即“奮鬥”。
作為一部溫州人寫、溫州人演,用溫州劇種講溫州故事的原創歷史劇,《朔門潮》植入了四千精神內核,讓歷史照進現實。
新編歷史甌劇《朔門潮》,從浩如煙海的千年商港寶庫中汲取財富,是溫州市繁榮戲曲的重要舉措。近十年來,溫州市文化部門深入挖掘宋韻文化、以戲曲講好溫州故事、延續歷史文脈的積極探索和實踐。甌劇《東甌王》《橘子紅了》《蘭小草》、越劇《風乍起》《柳市故事》《霞光》、報告劇《溫・暖》,等本土題材的重磅力作不斷涌現。《朔門潮》是溫州甌劇藝術研究院“用地方戲曲講好溫州故事”的又一次積極實踐。
《朔門潮》為溫州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扶持項目,由中共溫州市委宣傳部、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和鹿城區人民政府聯合出品,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創作演出。28日晚,該劇在溫州大劇院再次試演一場。(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