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丨閱讀的前網際網路時代

時間:2023-04-12 16:59:49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沈楚

甌江文藝供圖

網際網路的出現是70後青春後期最重要的事情,而後的十年間,閱讀的世界發生了變化,很多閱讀從緩慢地閱讀“文字”變成了快捷地閱讀“資訊”。在網路上,年輕人很難靜心慢氣地去讀一本長篇小説,更喜歡去看這一部小説拍成的電影或者電視劇。所以,我們70後的青春讀書時被我看做“閱讀的前網際網路時代”,也許那是最後的一段完整、安靜而虔誠的文字閱讀歲月。

第一個想起的是沈從文,多少有點同為沈姓的親切感(甚至兩家家譜裏還能找到一點關聯),我那時候癡迷沈從文的文字,並引以為豪。讀《從文自傳》與《湘行散記》,感覺這個浪跡天涯的鄉下人吸收了天地自然之靈氣,他善良、敏感卻又倔強,表達著對生命的珍視,那清澈委婉的文字影響了我,讓我一直遠離那些絢爛的所謂美文。

之後,我喜歡上了白樺,這位經歷同樣坎坷的上海老作家,他的文字中同樣有著一份永遠的天真、浪漫、單純,不會因時光的磨礪而走樣,讀畢白樺的小説《指尖情話》,心中便燃起了對純真愛情的嚮往。今天,陳忠實的巨著《白鹿原》拍成了電影,我期待向李安推薦,讓白樺的《指尖情話》成為下一部大片。

甌江文藝供圖

説實話,那時候讀不懂賈平凹的成名作《廢都》,只窺探他直露的性愛描寫和多處的省略留白,感覺他比陳忠實還要大膽,《廢都》讓年輕人讀得心旌搖曳,在網際網路上成人影片的氾濫之前,其很好地慰藉了我們躁動的青春,功不可沒。被稱為“痞子文學”的王朔的小説當時也很流行,我買到的《王朔文集》和《廢都》都是盜版的,年輕人很難不為潮流所動。王朔的調侃、機智、幽默甚至是痞味、油滑給我們開了葷,原來文學還可以俗到極致。

當然,不能不提特能寫的金庸,《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鹿鼎記》是他寫得最好的三部作品,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那時尚未有網遊“帝國時代”、“熱血傳奇”來消耗精力,金庸的武俠小説滿足了他們浪跡江湖,快意恩仇的叛逆。

余秋雨也是那些年的熱門,《文化苦旅》成為文藝青年的必讀書目與贈送禮物,秋雨的散文可以是像小説一樣的去描述,在感性體驗中擦亮理性的思辨,《道士塔》、《風雨天一閣》、《一個王朝的背影》……雖然關於余秋雨之後的爭論頗多,褒貶不一,但因為有了他的散文,書店裏的散文從此賣得比小説好。

散文我還特喜歡周作人的,可那段日佔區的不光彩經歷,周作人的散文多年來一直不被語文老師推崇,課本裏教的是楊朔、秦牧、劉白羽的散文。讀了周作人的《知堂書話》,才知道文章不必追求什麼大意義,非要將題旨喊出來不可,好文章還是溫柔敦厚的表述,含蓄雋永的文思容易讓人親近。

甌江文藝供圖

除了喜歡的書,還有改變認識的書。曾經好讀蔡東藩厚厚的歷代演義,覺得那就是歷史,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你方唱罷我登場。待到讀了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薄薄的一冊,顛覆了習以為常的傳統歷史敘述。歷史人物不再是演義中的非姦即忠,臉譜化的,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而是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讀黃仁宇之後,方才有了一點歷史的啟蒙,感覺教科書上編寫的歷史不算歷史。還有奧威爾的《一九八四》,預言制度下的人性泯滅;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影響我們重新認識20世紀的歷史……

這些零零散散的讀書回憶也許有些亂,畢竟人到中年,記憶力衰退得厲害,還好的是這些多年前讀過的書都還在,若是現在想起來了其中的一本,便可從書架上掏出來,摩挲著曾經的閱讀痕跡再來讀一回,因為多了這十多年的人生閱歷,也許會有新的認識與感悟。只是今天好像沒有了一大塊的閱讀時間,網際網路帶給我們更多書的資訊,購書的便利,但是也打碎了傳統的閱讀習慣。幸運的是我成熟在網際網路成熟之前。

甌江文藝供圖

作者簡介:沈楚,筆名楚塵,自由撰稿人、媒體人,甌江文藝、童聯微刊主編。(沈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