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戲故里話南戲 《千年一夢》亮相戲曲春晚

時間:2023-03-27 16:28:44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陳曉東 倪考夢 張燕文 方汝將

2023年春節戲曲晚會在浙江溫州錄製 供圖:2023春節戲曲晚會

“披紅挂綠,擺頭踏禦街走馬。女兒,快走啊。春風得意時一夜看遍洛陽花......”

2023年大年初一,《千年一夢》亮相溫州央視戲曲春晚,唱的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戲曲劇本《張協狀元》中“遊街”這一摺子戲,演的是近千年南戲文化的一脈傳承。聽著南戲甌劇《張協狀元》,借著春晚朦朧月色,跟隨九山才人的腳步,穿梭千年,來找尋“南戲”的身影,掀開它神秘的面紗,一睹芳容。

徐渭《南詞敘錄》謂:“南戲始於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同為明代的祝允明于《猥談》雲:“南戲出於宣和(1119—1125)之後,南渡(1127)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其時有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兩則材料共同之處都認為溫州是南戲的發源地,産生時間在宋室南渡之際,初名溫州雜劇。

《1000多年古航標江心雙塔》攝于溫州  黃得利/攝

詩畫山水,溫潤之州,孕育著南戲。溫州地處東南海陬,城內九山環列,人傑地靈,物阜民豐。南宋初年,一群編撰劇本話本的才人,在九山書會,創作了南曲戲文《張協狀元》,自《張協狀元》起始,戲文雜劇,南北輝映。四大南戲《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到中興之祖《琵琶記》,啟明代傳奇崛起,至清代花雅競勝。中華戲曲,源遠流長,根脈南戲。作為戲曲的根,故事被南戲稱為“話文”,情節有頭有尾、曲折生動。溫州有鐘靈毓秀的風光,總能使歷朝歷代的文人俠客心生雅興,久而久之形成眾多情節離奇、引人入勝的長篇故事。“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這是被譽為“山水詩鼻祖”的謝靈運對江心嶼的描述。作為溫州勝跡的江心嶼吸引了歷代著名詩人相繼前來遊覽。著名南戲《荊釵記》中就提及江心嶼上的江心寺便是錢玉蓮與溫州士子王十朋二人的重逢之地。

千年商港,幸福溫州,滋潤著南戲。溫州千年商港始盛于北宋,崛起于南宋。北宋時,溫州初現繁榮,北宋紹聖間溫州太守楊蟠在溫州時曾詩稱:“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幃繞畫樓。”當時以農業與工商業為代表的“港口經濟”獲得空前的發展。至淳熙間,溫州市區人口達到將近10萬,宋永嘉詩人徐道輝《題趙明叔新居》詩云:“十萬人家城裏住,少聞人有對門山。”伴隨著人口的激增,市民階級的迭代跨越以及消費水準的提高,生活在“小杭州”的人們有了更高的娛樂需求,難以滿足於原先的各種技藝。但願與君,歌舞常新。在這樣的社會人文背景下,南戲漸漸成形。隨著民間創作、旅遊業等逐漸興起,里巷歌謠及村坊小曲在民間應運而生。南戲的流傳帶來了海鹽腔、弋陽腔、余姚腔、昆山腔四個中國戲曲史上最早的聲腔,它們對後來地方戲的興起和演變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徐渭《南詞敘錄》記錄了南戲四大聲腔分佈的情況:“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於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稱'余姚腔’者,出於會稽,常、潤、池、太、揚、徐用之;稱“海鹽腔’者,嘉、湖、溫、臺用之。唯'昆山腔’止行于吳中,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海鹽腔為四大聲腔之首,而昆山腔的艷麗造就現今崑曲的流行。

戲曲故里,詩畫溫州,陪伴著南戲。戲曲經歷元代南戲北劇的時代,迎來明清傳奇的輝煌,又度過了清代以降地方戲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浙江省舉辦了以學習戲改方針、政策為內容的藝人學習班,讓藝人們學習最基本的“樹立當家作主、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同時,還成立了劇目組,配備了由新文藝工作者為主的專職戲曲創作人員,以使劇目的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在此背景下南戲的傳承者崑曲與甌劇迎來了發展。中國崑曲被稱為“百戲之師”,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2001年5月18日,中國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錄。永嘉崑曲又名溫州崑曲,它直接受益於“南戲”。據專家考證,在永嘉崑曲的聲腔裏可能還保留著海鹽腔的遺音,是研究“南戲”的活化石。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它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甌劇也傳承著南戲,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個多聲腔古老劇種,演唱以亂彈腔為主,兼唱高腔、昆腔、徽調、灘簧、時調六種聲腔唱調。甌劇以“書面溫話”作為舞臺語言,具有樸素、明快、粗獷而細膩的特點,能文能武,兼重唱作。其音樂樸素、明快、流暢,表現力很強,能細緻地表達各種人物內心複雜感情。

《甌江月色》雲:“月出海門東,閒雲掃海風。江長飄素練,天凈拭銅。人在琉璃界,秋深薜荔宮。此時諸品靜,銀漢轉當中。”風光迤邐的詩畫溫州,始終蘊藏濃郁的南戲氣息。坐落于鹿城區的南戲博物館被高樓大廈環繞,于繁華喧囂中獨守一隅。博物館裏陳列著的南戲所獨有的臉譜、服裝、戲曲場景等無不展現了南戲的輝煌歷史;九山公園,作為南宋才子創作《張協狀元》的發祥地、依舊如故。一座南戲園,滿園儘是戲中人。站在高處眺望,山水亭臺間,唱不盡南戲的悠悠古韻;青燈石刻博物館以“石刻”為主題記錄了南戲,也陪伴著南戲。石刻藝術的留存,見證了南戲的崢嶸歲月和流傳變遷。凝望古建築,聆聽南戲音,雖飽含滄桑,卻獨具魅力。南戲故里話南戲,話的是一個時代的瑰寶。南戲是一粒古老的種子,它的創作者與表演者守護著它蓬勃發展,在新時代裏尋找或創造機會。南戲的傳承者們認真準備並表演著每一場戲,珍惜著每一次機會。“秋燈明翠幕,夜案覽蕓編。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這是昆劇《琵琶記》【水調歌頭】〔副末上〕的唱詞,它演繹著南戲,傳唱著那個年代,那個故事……(陳曉東 倪考夢 張燕文 方汝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