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丨我的寧橋情

時間:2023-01-31 15:53:53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徐曉海

2011年攝於時寧橋 圖源:甌江文藝

寧橋,是我老家的一座古石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寧河水從村中央流過。寧石橋橫跨在寧河水南北兩岸。

寧河水有16多米寬。先人在河裏每隔一段,排列埋下5條石柱子, 16多米寬的河裏就有3排石柱子,石柱子頂端架設石條板。橋下面形成了4個方孔。橋下需要通船,中間方孔要比兩頭寬大的多。16多米寬橋面3排石柱子形成橋面有4段石板條,每條石板至少有3米左右,唯有中間要4米許長。每條石板40釐米寬。每孔橋面鋪著五塊淺朱紅色條石板。石板上鑿刻細細的麥穗和條形紋路,既是美化橋面又起雨雪天防滑作用。中間雕刻“梅花”“方塊”圖案。橋上兩旁青石欄杆,方形覆蓮望柱。橋兩端各有四級石階。欄杆柱子刻有“寧橋”兩字,告示橋之名稱。欄杆又鐫刻“十二真娘”幾個文字祈求保平安。根據志載:寧橋,明萬曆年間大修,清乾隆年間又重建。

農耕年代,公路稀缺,河流是最好的通衢。我的老家處在溫州市西郊中心,寧橋,就成了人行交通要道。

圖源:甌江文藝

有一天,村名驚奇地發現橋中心橋柱和橋板縫隙裏神奇地長出一顆榕樹。日漸長大,不管驕陽烈日,風霜雪雨,始終枝葉茂盛生機盎然。仿佛黃山迎客松。任爾東西南北風,每日依舊昂首笑迎四方來客。於是,榕樹也成了一個象徵。端午節竟劃龍舟的賽手,總要折一條樹枝帶回家,喻義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寧橋南岸有一涼亭,供行人納涼休息。我小時候經常在亭裏玩耍。倚欄觀看,河流清澈的水面銀光閃閃,成群的白龍魚輕快地游來游去,河岸芳香迎來蜻蜓追逐嬉鬧,情景讓人流連忘返。橋上來往貨郎、匆匆過客、趕著黃牛背著木犁勞作來回的農民和寧河裏穿梭的各色船隻,一片繁忙的景象,就是生活中的“清明上河圖”。

夏日的寧橋,清晨聞稻花清香,正午聽蟬鳴唧唧,雨後看七色彩虹,讓人心曠神怡。黃昏,微風吹拂河面,村民聚集在寧橋上,談論國家大事、市井新聞,開開心心,退去一日勞作的疲勞。

我家房子在橋北。母親在橋邊擺設貨架經營蝦皮、黃酒等南貨産品,賺錢維持一家六口的生計。改革開放後經營五金日用品,銷售電線、日光燈、煤球爐,家庭條件逐步向好,過上幸福生活。

小時候,我每天踏過寧橋石板上小學。放學後,和小夥伴們站在寧橋石板上釣魚,或者蹲在寧橋橋墩上跳水,或者扶著寧橋石橋柱子摸螺螄。在橋上看船來船往,還有長長的運糧船隊。

圖源:甌江文藝

改革開放後,石板上的石頭欄杆拆除澆築水泥加寬橋面,“寧橋”兩字被蓋住。有一段時期,百姓忽略了環保。寬大的寧河水倒進了生活垃圾甚至工業廢水廢料。父母親和許多村民被迫搬到城裏。

母親駕鶴西去後,父親鄉愁日增。環保整治,拓寬了河面。寧河水又恢復了往日的清澈和繁忙。父親更加堅決搬回生養他的故土,頤養晚年。水泥鋪設的路面被清除了,古寧橋,還原了舊貌。政府在拓寬的河道上以鐵板連接古寧橋,在新老橋連接處淩空建起別具一格的河心亭。為村民休閒納涼、觀賞河面風景提供好地方。

每次回鄉看望父親,我情不自禁地恭恭敬敬地走上古樸蒼老的寧橋,輕輕地撫摸著欄杆,駐足遠眺河面旖旎風光和河岸花紅柳綠。走在花紋駁雜橋板上,一種莫名的踏實感會涌上心頭,總會不經意間放慢了腳步,回憶兒時溫馨甜蜜的故事,回想起媽媽設攤經營忙忙碌碌的身影。

悠悠古寧橋,片片思鄉情。故鄉的橋,故鄉的水,故鄉有我童年的足印。幾度稻花香,幾度知了鳴,童年的歡歌依然記在心。

寧橋沒有北京盧溝橋的悲壯歷史,沒有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偉壯觀,沒有衢州彩虹橋的婀娜多姿,但在我心中寧橋能帶來四季風調雨順,能護佑黎民福壽安康。更有兒時石橋的情節。(徐曉海)

圖源:甌江文藝
徐曉海 圖源:甌江文藝

作者簡介:徐曉海,文學愛好者,公安機關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