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際,入夜的文成仍籠罩在一層熱氣之中。推開庭院式木門,入眼的是“伯溫燒餅”的廣告小景,“僑家樂”——寒舍廻塘其創辦人黃靖已經笑呵呵地等在門口。
從千年帝都的繁華羅馬返回青翠山谷的文成山區,“僑二代”黃靖與妻子攜手打造的民宿以“全鏈條”的方式拉動了一個村的收入,這是以“地利”為基礎的共富融合路徑。從整整50年前的1972年,“僑一代”胡志光、胡志榮兄弟捐贈6.59萬元建設的玉壺華僑影劇院動工,到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文成的“僑牌”始終是一張鄉愁悠遠、情懷深厚的名片。“僑牌”是文成打造“山水僑城”的三張牌之一——但“打法”不同了:從純粹的“捐”,轉化為帶動共同富裕的“投”;從好意的“授人以魚”轉化為新形式幫扶的“授人以漁”,以“僑”為紐帶搭建起共富的“橋梁”。但“僑牌”的宗旨始終不變,那就是先富帶後富——“我的日子好了,你的生活也要好起來。”
從“捐”到“投”
玉泉溪潺潺穿過“國際慢城”玉壺鎮,一路串聯兩大獨有風景:密集的銀行和繁多的咖啡館。
八大銀行在此設有11個營業點;人才咖啡、轉角咖啡、非凡咖啡……很難想像在山區,喝咖啡是這裡的主流社交方式,但也不難想像,長期在國外生活的店主,不僅能經營咖啡館,還能做一杯非常地道的意式濃縮。店主胡永國是“僑二代”,在米蘭生活了24年之後回玉壺經營一家西餐廳,不僅做得一手好牛扒,還會打一手極香濃的意式濃縮。
如今,回鄉于像胡永國的“僑二代”們,不再是春節或清明的短暫停留,而是身與心的全部回歸。“僑二代”黃靖最浪漫的一件事就是大學畢業後直奔羅馬,把青梅竹馬的女朋友追到手。小兩口在羅馬生活7年之後,做出了決定:返回文成老家打造民宿,做綠水青山間的“神雕俠侶”。
2018年,黃靖把爺爺的老房子改造為現在的“寒舍廻塘”,儘管有疫情影響,寒舍仍保持了全年73%的入住率。黃靖覺得這是他想要過的日子。
更令他開心的是民宿的溢出效應:他成了文成“百僑扶百村”的典型,在有意無意中改變了蓮塘村、西段村延續上百年的生態——“寒舍”成為這兩個自然村三十多戶農家的銷售終端,以農特産品“特供”,帶動農戶就業和農特産品銷售。據統計,“寒舍”的經營為村民們帶來一年100多萬元的銷售額,每戶可增收1.5萬元左右。黃靖的小本本上記著“寒舍”每年可消化200多只羊、1000隻雞,還有從南田、黃坦送來的山藥,農戶時不時送來的溪魚溪蝦……開業一年,“寒舍”累計粉絲達1.3萬人,也帶動了周邊民宿群發展,甚至楊梅林的開墾種植。
“政府需要大項目,但也不能光盯著大項目,文成的文旅拓展,更需要形成豐富的毛細血管,層次豐富,百花齊放。”這是黃靖給政府部門提的建議。他坦言,個性化民宿少,聚集性效應不夠,因而文旅業態不夠豐富。對溫州的遊客而言,洞頭、永嘉都有非常豐富的構架與各類活動,與市區相近,會産生強大的吸引力。“並不是所有僑民都握有大量的資金,因而投資自己所擅長項目,把自己的風格、特色做出來,小而精,小而美,不斷豐富業態,是很現實的可持續發展的共富路徑。”他説。
從“魚”到“漁”
文成的華僑早期都是通過直接捐建學校、衛生院、影劇院以及為貧困學生助困等方式助力家鄉建設,涓涓細流見真情。如今,他們的真情從純粹的捐贈到引領共富,改變著鄉村的面貌。
朱寮村是文成縣最偏遠的鄉村之一,也是僑鄉之村。改革開放前,每到農耕時節,農民都要靠肩挑走20多公里山路才能到鄉鎮,買到所需的農用原料與家用品,生存艱難可見一斑。上世紀80年代後期,朱寮村民陸續前往南美、西歐等地,如今在外僑民有2500人左右。
但偏遠的朱寮村同時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海拔1000多米,生長著上千年紅豆杉古樹,四邊環山,視線遼闊,森林覆蓋率高,且梯田疊層,風景秀麗,是夏天避暑勝地,也是冬天觀雪高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僑領朱德雲有著清晰的認知。
去年4月,朱德雲啟動了朱寮僑團“振興鄉村”的建設平臺,發動僑民幹起來。有錢出錢、有地騰地、有力出力,12位僑民自願組合捐資,計劃籌集2000萬元,目前已到位800萬元。朱德雲親力親為,帶領一幫僑民戴斗笠拿鋤頭,甘願當“包工頭”。短短一年間,村裏面貌煥然一新:寬敞的道路、有序的綠化帶、設施齊全的公園、修繕一新的宗祠……夜幕降臨,覆蓋全村的太陽能路燈將鄉村美景映襯得透亮整潔。尤其令朱德雲欣慰的是,隨著環境升級,村民的文明素養也得到大幅提升,環保意識、衛生意識增強,“這讓我們對以後全村的建設規劃、發展推進更有自信了”。
朱寮僑團“振興鄉村”建設平臺的初衷是修繕村裏的宗室祠堂,如今隨著環境的改善,未來的小目標也已變得清晰而確定——今年6月,朱寮僑團與縣政府簽訂了“朱寮村美麗鄉村”項目,創建旅遊景點、梯田復墾開發工程、建造診所、敬老院、避暑山莊等投資項目均已在謀劃中。
上月,文成縣政府簽約僑資4個項目,總投資1.05億元。“百僑扶百村,早已不是以前單純的捐資助學的概念。”文成縣僑聯副主席劉雙燕説。目前,該縣已啟動的百僑扶百村工程,將幫助僑團與經濟薄弱村結對,以項目帶動産業,發揮僑界優勢助力共富。
從“僑”到“橋”
玉壺鎮東溪社區僑聯主席胡瑞勇以眾籌模式,投資6000多萬元在家鄉建高空漂流文旅項目,“項目賺錢了,就當投資有回報;不盈利,就當回報家鄉。”這是他的心裏話,並當眾把話説開了。
玉壺鎮8大銀行的上百億元存款,怎樣盤活?在玉壺鎮黨委副書記黃金樂的腦子裏,每天都有很多思考:政府不能只讓華僑們來捐,這將掏空他們的情懷。而無論捐1000元還是捐10000元,都是一次性的救急補助。
有共識,缺路徑;有資金,缺載體;有情懷,缺團隊,是一直擺在僑鄉發展面前的難題。而今受疫情影響,僑資觀望的多,“下手”的少。“政府要引導投資,以市場為主體,可將項目、産業包裝推介,帶動地方良性發展。先富帶後富,必須授之以漁。”黃金樂對記者説。
“文成縣僑資僑力助推共同富裕試點方案已提交。把僑經濟做活,把僑文化做足,把僑政策做透,吸引僑資、人才回歸,既有情懷又給出信心,到2024年要完成四大目標。”文成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劉樹智對記者説,文成在山水之間嵌入“僑”,就是優勢,也是特色——打造“僑家樂”産業集群、發展特色僑貿産業、打造僑旅體驗産業,形成僑經濟産業鏈,帶動共同富裕發展。
伯溫故里,山水僑城。朱德雲、胡瑞勇等情懷滿滿的僑胞,是僑資引流促共富之“橋”;政府搭建平臺,推出為僑服務“全球通”“雲上僑家”政策庫導師庫等等,是為僑服務之“橋”;今年文成僑聯將舉行成立60週年紀念大會,以濃濃的鄉情為紐帶,依然是僑之“橋”。
高溫的夜晚經過縣城地標建築僑匯城,感受是滾燙的:霓虹閃爍,音樂勁爆,上百人整齊劃一的廣場舞看起來和市區的世紀廣場沒什麼兩樣。而白天在東溪社區採訪,記者路過一座尚未完工的大橋,橋下溪流波光粼粼,對岸就是通往青田的公路——這是“僑一代”胡希讀個人單獨捐資600萬元的“胡希讀大橋”,由他的兒子胡一中負責建造。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山水僑城的共富之路正在通向彼岸。(朱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