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這是一段美好的時光。”6月3日下午,在溫州市文化館文化驛站的一場分享活動落幕後,來自衣索比亞的溫州大學國際學院留學生哈迪感嘆道。
隨著文化惠民工作的不斷推進,在溫州,遍及全域的文化驛站,已成為城鄉居民家門口的“詩和遠方”。隨著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到來,各個驛站節目不斷。位於市區車站大道的市文化館文化驛站,就推出一個系列節慶活動——《端午節,去趕一場最文藝的集》。哈迪參加的,就是其中的一場傳統器樂雅集“馨藝家——仲夏笛韻雅集”。
這場雅集由溫州市民族樂團副團長劉振、溫州市流行音樂協會笛簫專業委員會理事劉靜作為分享嘉賓,與大家在傳統節日一起通過笛子流出的清音,用獨特的方式,進行了一場古今文化的交流。劉振向音樂愛好者講述了笛子起源,以及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典故。為了進一步解開笛子的文化密碼,兩位老師邀請了不少笛子愛好者和嘉賓參與互動。
隨著講解,從親子音樂《鈴兒響叮噹》,到經典兒歌《春天在哪》,再到蒙古草原風的《鄂爾多斯的春天》,當然更少不了經典名曲《春到湘江》、《揚鞭催馬運糧忙》等,不同曲風、不同時代的經典曲目,讓在場的市民們放不下手中拍視頻的手機。小嘉賓王依可,還與劉靜老師進行了巧妙的合作,為大家演繹了古詩+笛聲的作品,完美詮釋了古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與笛子曲目《亂紅》的融合。
雅集除了不少本土音樂愛好者,也吸引了數位外籍留學生。他們在現場聆聽樂曲的同時,非常好奇,酷似“燒火棍”的中國傳統樂器是如何吹響的?來自索馬利亞的Ahmed(中文名馬騰)和來自尚比亞的Claire(中文名克麗爾),各自用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在劉振老師的指導下,成功吹響中國竹笛,掌聲滿場。最後,雅集在大齊奏《我的祖國》中結束。
劉振老師表示,能把自己多年練習竹笛的經驗跟現場的市民分享,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對他而言,跟自己的妹妹、女兒、外甥同臺,這是家風的傳承,也是藝術的傳承。尤其是,當他發現現場還有外國友人到場,更是感到驚喜。他認為,中國淵源流長的傳統文化,在吸引市民的同時,也能吸引到不同國家的音樂愛好者,這本身就説明瞭音樂、藝術沒有國界。如果有機會,他願意與很多愛好者一起,通過竹笛,向世界傳播中國好聲音。(中欣 江維海 )